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聚焦2022年鄉村振興·廣西

崇左:壯產業、促發展 “紅色引擎”激活邊疆熱土

2022年08月10日10:04 |
小字號

今年以來,崇左市堅持走實體化、公司化、規模化、規范化之路,以“黨建引擎”驅動特色產業集群,精准施策,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實現逆勢增長、提質增效,為鄉村振興賦能。

強村帶弱村,共謀發展致富經

曾經的崇左市扶綏縣岜盆鄉岜盆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多,有地沒人耕,閑散土地達2萬余畝,村集體經濟收入不足5000元。從2013年開始,村裡開始發展種植果蔬等農產品,奈何規模上不去,貨源無人問。

自2021年以來,岜盆村聚焦產業“機械化”、市場“規模化”,在實施果蔬交易農貿市場集體經濟項目過程中,打造全鄉最大的農產品集散地和物流貨源通道,主動邀請周邊6個村整合資金72萬元合作經營抱團發展,以“強村帶弱村”的模式,推動全鄉村級集體經濟“村村達標”,當年村集體經濟達190萬元,人均純收入突破1.8萬元,被評為“首批自治區級示范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現在我們已建成包裝箱生產線4條、生產包裝箱250萬個,年批發銷售果蔬3.5萬噸!”如今的岜盆鄉群眾們切實感受到抱團發展的實惠。

像岜盆村這樣村村抱團,一起書寫共同富裕文章的村子,在崇左市還有很多。近年來,崇左市注重以“地域相鄰、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引導年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以上的強村開展結對幫扶,在產業項目、勞務服務、合作發展等方面支持幫助薄弱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堅持公司化發展,做大做強實體產業

5月29日,寧明縣北江鄉村集體經濟公司揭牌成立,成立僅一個多月,公司單租賃服務一項收入達10萬元,預計今年收益能突破50萬元。

今年以來,寧明縣立足北江鄉交通區位優勢,培育精深加工產業,拉長林業產業鏈,創新“村集體經濟+專業公司”木業經濟發展新模式,統籌全縣各村集體資金3600萬元在北江社區建設木材加工廠。

“公司化運營讓群眾深度參與到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真正享受到改革發展的紅利!”北江鄉黨委書記潘國威說。

今年以來,崇左市以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實體化、公司化、規模化、規范化經營為重點,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實體產業,注重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探索村集體經濟“公司化”運營,構建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發展格局。全市各鄉鎮或村(社區)成立村級集體經濟公司140個,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大膽創市場。

創新工作思路,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為促進農業增產、集體增效、農民增收,崇左市圍繞“種養貿游工”五大產業,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推廣“集體+種養”“集體+合作社”“集體+企業”等產業化聯合體模式,帶動農業產業適度規模經營和標准化生產,做大做優肉牛、生豬、肉羊、蔗糖、堅果、八角、漁業等特色優勢種養產業,不斷拉長產業鏈。

寧明縣板棍鄉上鬆村地理位置較為偏遠,過去因沒有產業支撐,村裡的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上百畝水田成了撂荒地。今年,寧明縣創新推行“紅色責任田”工作模式,鼓勵有條件、有能力的農村黨員認領集體經濟產業責任田。在示范帶動下,板棍鄉通過“紅色責任田”模式,累計引領村民群眾復耕復墾丟荒地3584畝。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最關鍵的是拓寬村民的致富門路。

天等縣充分發揮致富能人的示范帶動作用,以“能人領辦”項目為抓手,積極引導致富能人結合本地產業優勢,因地制宜,發展適合本村的肉牛、甘蔗、油茶、桑葉、富硒米加工、堅果等特色種養殖項目,輻射帶動項目點所在村農戶年均增收5000多元,實現從“輸血幫扶”轉向“造血自強”,讓“山窩窩”裡種出了“金葉子”、跑出了“牛犇犇”。

龍州縣則積極推行“黨建+”振興模式,大力發展堅果產業,建立了集技術推廣、育種、示范為一體的種植基地,充分發揮各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帶頭作用,引導群眾在荒山種植堅果,著力把小堅果做成“大產業”。截至目前,龍州堅果種植面積達13萬畝,有6萬畝已進入豐產期,每年產量預計可達1.5萬噸,預計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00萬元。

截至2022年6月,崇左全市864個行政村(社區)集體經濟全部實現“有項目、有收入”,累計收入7497.2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32.85%,實現大幅增長、逆勢發展﹔511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已經達到5萬元以上,比2021年同期提高352%﹔達到10萬元以上的村有187個,達到20萬元以上的村有65個,達到50萬元以上的村有19個,超百萬元的行政村有7個。(傅准)

來源:崇左市委組織部

(責編:陳麗冰、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