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南區:“四項機制”盤活人才資源 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近年來,貴港市港南區針對鄉土人才吸引力不足、支撐力不足、帶動力不足等難題,突出抓好人才服務機制,盤活人才資源,注重引導人才作用發揮,進一步加快港南經濟社會的發展。
建立“一庫一表一冊”信息卡,規范人才“資料庫”。為加快推進鄉村振興人才基礎性工作和信息化進程,全面提升鄉村振興人才工作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該區專門研究制定人才摸底調查工作方案,按照“一鎮一庫、一村一冊、一人一表”的要求,建立了港南區鄉村振興人才信息庫,出台港南區鄉村振興人才分類參考規范了入庫標准,通過深入村屯、社區登記港南籍在外工作人才的職務、通訊地址、聯系電話等相關信息,並通過比較、評鑒、認定等多種途徑,按照特色技工能手(板材技工、手工藝師、民間廚藝師、農村建筑工匠等)、特色種養能手(中藥材種植、稻蝦養殖、蔬菜種植、水果種植、特色養殖等)、經營管理能手(電商經營者、家庭農場經營者、合作社帶頭人等)、鄉村治理人才(調解員、法律志願者等)等4大類若干個小類,形成港南區鄉村振興人才信息庫。目前,全區9個鎮(街道)均已建庫,並登記在冊1100多名鄉村振興人才信息。
建立聯系溝通服務機制,架起人才“回歸橋”。為加強對人才聯系和服務,該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黨政班子成員聯系聯絡人才制度,通過協會會議、座談會、交流會和重大節日慰問以及平時登門走訪、電話聯系等形式,與外出或本地具有一定知識或技能,為當地農村經濟和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提供服務、作出貢獻,起到示范或帶動作用,並得到群眾認可的農村能人暢敘發展,定期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和要求,鼓勵回鄉投資辦業,拉起“鄉情紐帶”,鼓勵外出鄉賢加大對家鄉的支持和反哺,實現資金回流、企業回遷、信息回轉、人才回鄉。
拓寬鄉賢反哺服務渠道,優化人才“聚寶盆”。積極引導鎮(街道辦)商會、商業協會、非公經濟人士投身港南區的扶困助學、鄉村振興、“千企聯千村,共建新農村”、鄉村風貌提升等工作,弘揚光彩精神,推進光彩事業穩健發展。按照港南區發展的特點和難點,緊握當前群眾關注度高、資源緊缺的重點難點問題,引導各類人才在勞動就業、基層設施建設、助學教育等方面獻計獻策,捐獻資金和項目。近年來,港南區籌集到鄉賢捐款達1000多萬元,參與捐助的鄉賢300多人,支持家鄉公益事業發展。
發揮鄉賢“輻射效應”,盤活人才資源。緊扣鄉村振興發展思路,發揮鄉賢“輻射效應”,培養一批具有港南特色的鄉土人才,帶動一批群眾脫貧致富。充分依托特色種養基地作用,通過鄉賢能人的輻射帶動,引導本地群眾學技術、樂創業、進市場,培養了一批懂技術、懂經營、懂發展、樂奉獻的鄉土人才,實現特色種養業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促進農民增收。通過“鄉賢”與農戶“結對幫扶”,幫助農戶抓產業、跑市場、找銷路,促使幫帶農戶成為知識型、創業型的農村實用人才。通過“幫扶”的示范帶動,港南區涌現出了一批園藝工、養殖技術員等實用人才。(莫文釗)
來源:港南區委組織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