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人民日報看壯鄉

“和大家想到一起,才能干到一起”(履職故事)

本報記者 李 縱
2022年04月28日08:2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2022年4月28日第18版頁面截圖

“今年咱們村要跟著國家的政策,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讓大家的錢包再鼓一些。大家對村裡產業發展有什麼意見和想法?”趁著春節和清明假期,許多在外務工的村民回鄉探親,全國人大代表,廣西百色市田陽區那滿鎮新立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羅朝陽抓緊時間走訪村民,和大家探討村裡致富的“金點子”。

“我來自農村基層一線,鄉村發展和村民的生活狀態始終是我最關心的問題。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后,我提出的第一條建議就是關於解決大石山區群眾吃飯問題的建議。”羅朝陽說,“我成長在農村,一直和當地大石山區的百姓有著密切聯系,深知改善山區人民生活條件的迫切。”

當時新立村村民生產生活十分困難,人均年收入隻有2000多元。“幾乎家家戶戶都種甘蔗、玉米、木薯等作物,別說致富,糊口都難。”羅朝陽說。

羅朝陽積極發揮人大代表和基層組織帶頭人的作用,帶領全村黨員群眾開展土地流轉,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種香蕉、芒果等經濟效益較高的農產品。“其間遇到了很多困難,有的村民祖祖輩輩都是種甘蔗,覺得改種別的農作物有風險,既擔心種不好,又擔心賣不出。”羅朝陽說,“我十分理解村民們的顧慮,絲毫沒有灰心,先鼓勵一些帶頭人進行種植試驗,讓大家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然后再帶動村民們一起行動起來。”如今,經過羅朝陽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村裡的香蕉、芒果、秋冬菜等特色產業發展得有模有樣。

種什麼的問題解決了,怎麼能進一步改善大家的生活條件?近些年,羅朝陽積極用好黨的富民政策,爭取惠民項目,帶領全村修建26條總長80公裡的通屯及產業道路﹔大力改善村裡房屋、學校等基礎設施,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提升。2021年,全村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45萬元。

“隻有密切聯系群眾,和大家想到一起,才能干到一起。”羅朝陽說,新立村通過加強村民自治、壯大產業發展,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改善,村民的幸福指數大幅提升。

“發展產業需要人才作支撐。當前,很多地方反映,農村產業發展急需大量的優秀人才,要格外重視人才的引進與培養。”今年全國兩會上,羅朝陽提交了《關於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大力推動農業技術人員服務產業振興的建議》。

農村發展,要把問題想在前面。羅朝陽在調研農村產業發展時發現,當前農業技術人員在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缺少長期扎根基層一線、具有一定專業能力的農業技術人員﹔當前的農業技術人員專業水平不高,服務農業產業發展的實際效果不明顯﹔農業技術人員專業特長與當地農村產業發展不匹配,發揮作用有限……

“隻有破解這些難題,結合實際,發展壯大農業技術人員隊伍,並充分使其發揮作用,才能進一步精准服務鄉村產業發展,更好推動鄉村振興。”羅朝陽說。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羅朝陽調研走訪多個地方,提出了涉及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民生、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的41條建議。“我將繼續深耕基層一線,用行動不斷踐行‘人大代表為人民’的光榮職責使命。”羅朝陽說。

《人民日報》(2022年4月28日第18版)

(責編:陳麗冰、李敏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