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人民日報看壯鄉

開展日常巡護、完善保護技術,廣西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護好漓江生態屏障(美麗中國)

本報記者 李 縱 祝佳祺
2022年04月28日08: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2022年4月28日第13版頁面截圖

保護區工作人員正在開展監測。本報記者 鄧建勝攝

核心閱讀

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廣西原生性最強的水源林之一,這裡不但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還分布有貓兒山小鯢等廣西特有物種。

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背后,是保護區工作人員四十多年如一日的日常巡護、保護技術的日益完善、管理手段的現代化,以及周邊群眾保護意識的不斷提升。

“走慢一點,不要驚到小鯢。”行走在林木間,廣西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保護科科員李永杰背著挎包,悄聲囑咐同伴。貓兒山位於廣西桂林市的北部,連接著珠江、長江兩大水系。包括漓江、資江、潯江等在內的39條大小河流,均發源於貓兒山。

貓兒山是漓江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1976年,貓兒山保護區雛形——廣西貓兒山水源林區保護站成立。經過40多年建設,保護區范圍內目前共設立13個管理站,通過管理站點標准化建設和人員規范化管理,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生態保護系統。

“隻有這一個高山濕地分布有貓兒山小鯢”

“水溫、氣溫、數量、人為干擾因素……”在貓兒山小鯢的監測記錄表上,每一項指標的情況都記錄得很翔實。

在貓兒山保護區一條被樹木重重掩映的小溪裡,棲息著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廣西特有物種——貓兒山小鯢。“目前全世界隻有這一個高山濕地分布有貓兒山小鯢,僅存1000多尾。”李永杰說,這次主要是來看看貓兒山小鯢的產卵情況。小溪上架設的一個全天候監測攝像頭正俯瞰水面,可以看到小鯢卵聚成小堆。

李永杰說,小鯢屬動物歷史久遠,堪稱“活化石”,其分布區狹窄,因此貓兒山小鯢的發現和研究,對研究小鯢屬動物的起源、演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研究貓兒山及南嶺山脈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資料。

貓兒山上石峰林立,林海與雲海相連,潭池與瀑布交輝,展現無窮的魅力。“保護區內森林覆蓋率高達96.48%,是廣西原生性最強的水源林之一。”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文忠華介紹,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豐富,除了貓兒山小鯢,還有林麝、金額雀鹛、白頸長尾雉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2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0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4種。2011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貓兒山被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保護好貓兒山,就是保護漓江的起點。”文忠華說。

“再辛苦我也從沒想過放棄”

“當時一看到貓兒山保護區的招聘啟事,我就心動了。我從小就對一些珍稀動植物感興趣。”李永杰說。

考入保護區管理處后,李永杰發現工作非常辛苦。李永杰每個月都會駐站兩周。以前一直生活在市區,生活方便不說,每天的活動也很多。現在天天往山裡跑、在村裡住,生活變得有些沉悶。

“但再辛苦我也從沒想過放棄。”李永杰說,自己所在的科室要負責日常巡山工作,山裡條件艱苦,很多地方都沒有手機信號,一般都是早上8點出去,晚上11點才能回來,“鞋子經常走開膠,山林裡有的地方全是螞蟥,穿著長褲也被咬,這些都是常事,我們都習慣了。一想到我們保護著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一份生態財富,就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長年累月的翻山越嶺、巡山護林對身體素質有很高要求,越來越現代化的管理手段也要求保護區管理人員不斷學習。“無人機低空遙感等,現在都是我們進行生態保護的常用管理手段。”保護區管理處保護科科長王紹能說。

近年來,保護區不斷完善遠程生態監控等系統建設,充分發揮野外視頻監控塔等作用,實時掌握保護區資源動態變化情況,為貓兒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科研監測建立起一個監控“天網”。同時,貓兒山保護區加強重點科研攻關,與中國科學院廣西植物研究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開展了一系列科研活動,對貓兒山的動植物進行調查監測及標本收集﹔通過紅外相機採集的影像圖片資料,成為科研的重要依據和科普的重要資料﹔利用廣西漓江源森林生態系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促進了項目合作和人才交流。

“現在很多群眾主動加入,成為我們的駐站護林員”

除了護林,保護區工作人員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包括學習動植物保護知識、保護野生動物、宣傳保護知識等。

林業收入,是貓兒山保護區周邊16個行政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依托保護區良好的生態資源,近年來,保護區管理處從各方籌措資金,資助桂林市興安縣華江瑤族鄉的3個自然村的群眾發展毛竹林下種植無公害生態茶190畝,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降低了村民對保護區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

此外,保護區管理處還在保護區周邊選取了7個點,引導大家發展養蜂、魔芋種植、苗木栽培等生態綠色項目,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些年,當地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也逐漸提高。“現在很多群眾主動加入,成為我們的駐站護林員,也有很多偷獵偷採線索是群眾提供的。現在,大家都知道保護生物多樣性很重要。”王紹能說。

《人民日報》(2022年4月28日第13版)

(責編:陳麗冰、李敏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