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港口區開展打擊傳銷宣傳活動。港口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供圖
近年來,防城港市港口區以零容忍的高壓態勢,堅決打贏打擊傳銷攻堅戰,港口區經濟日臻向榮,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顯著提高。
歷時兩年多的打擊傳銷攻堅戰,港口區取得了輝煌的成績。據悉,港口區於2018年10月組建成立了打擊傳銷行動大隊,在防城港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打響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打擊傳銷攻堅戰。從2018年10月至今,港口區共計組織開展各類清查整治行動1223次,抓獲涉傳人員21997人,查封涉傳場所1198處(間),查扣涉傳車輛131台(次),刑事拘留150人,刑事判決17件107人,辦結涉傳行政處罰案件5526起﹔成功打掉70多個傳銷體系,疑似傳銷人員從峰值期的11萬人降至1000人以內。
壓實“五長”責任 重拳治理傳銷
目前,港口區成立區委、區政府雙主官親自挂帥的港口區打擊傳銷工作指揮部,建立“黨政同責、黨政主導、政法牽頭、部門協同、公眾參與”的打擊整治傳銷工作機制,壓實公安局長、市場監管局長、打傳大隊長和鎮(街道)、社區行政首長“五長”責任,充分調動發揮港口區打擊傳銷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作用,適時研究部署打傳工作,常抓常打,長效長治。
堅持“五抓五打”策略,以“清風”系列整治行動為主線,抓“千人宴”打掉傳銷分子利用升總造勢鼓吹一夜暴富的囂張氣焰,抓“一日游”大巴車打掉傳銷分子利用大巴車等交通工具洗腦,抓“公共場所集聚游說”打掉傳銷分子利用公園、景點的人文景觀變相編造虛假故事蠱惑不知情者,抓“A級頭目”打掉整條傳銷體系,抓“講師”打掉傳銷源頭鼓吹者。
加強部門聯動,港口區建立警官、檢察官、法官和律師為一體的“三官一律”綜合治理體制,由公安、檢察、法院三部門溝通協調案件銜接、信息共享和重大案件會商等機制,增強辦案合力,通過有效的指導建議確保傳銷違法案件財產得到依法處置,保障打擊傳銷工作向縱深推進。
推行網格管理 擠壓傳銷空間
港口區大力推行網格化管理,借鑒先進的小區管理經驗,堅持“基層黨建+社區警務+網格化綜合治理”模式不動搖,深入開展黨建引領創建“無傳銷小區”工作,2020年,對全區18個重點小區進行研判分類,確定5個示范小區、5個一類小區和8個二類小區的創建目標。在這18個重點小區實施網格化管理模式,以區打傳辦主任為總網格長,片區民警、社區干部為網格長,選派優秀的打傳隊員下沉到18個小區擔任網格員,小區物業負責人、小區樓棟長作為網格一線的組長、第一責任人,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完善小區規范化、科學化管理。2021年,港口區在現有的18個無傳小區創建拓展至36個,已成立臨時黨支部12個。
推進網格員“定點排雷”工作方法,該區充分發揮“大數據+大腳板+網格化綜治管理”作用,全力清零攻堅,通過駐小區網格員的精准“探雷”式摸排“插旗”式蹲守,港口區打傳隊及時出擊,連續搗毀幾個集聚開會洗腦窩點,成功排除“雷區”。2020年7月以來,通過人臉識別系統、打傳信息平台大數據分析和網格員跟蹤反饋情報,港口區打傳隊共計查獲涉傳人員1219人,查封涉傳出租屋206間,查扣涉傳面包車12輛。最大限度發揮公安系統大數據庫智能作用,強化小區的動態監管,實現“技術打傳、數據打傳、信息打傳”。
加強源頭治理,突出以房管人,貫徹落實港口區出租屋管理工作的要求,搭建“港口區出租屋管理辦公室”,完善出租屋監管系統平台,對港口區所有出租屋實行登記備案,充分織密綜合治理網格,夯實基層治理基礎。
加大宣傳效應 實現社會共治
2020年7月,港口區建設了一個500多平米的打擊傳銷工作宣傳教育基地,同時改造了一個規范、科學、人性化的教育感化室,增設了反傳銷洗腦的理論教育功能區,採取多樣化教育感化方式把反傳教育效果提升至最大化,採取“逆向宣傳”法,全方位、多角度宣傳國家禁止傳銷的政策法規。
此外,港口區充分利用橫幅、LED屏、微信公眾號、報紙、網站等形式廣泛宣傳防城港市打擊傳銷《防城港市打擊傳銷舉報獎勵辦法》等內容規定,及時報道打傳工作情況。同時,港口區打擊傳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還與各單位干部職工簽訂《抵制傳銷承諾書》4157份。面向社會廣大群眾發放反傳銷宣傳資料萬余份。
針對傳銷多發易發群體,有計劃性地開展打擊傳銷宣傳教育進學校、進社區,進一步加大打擊傳銷工作宣傳力度。同時積極發動志願者律師反傳銷知識科普宣講,面向涉傳人員講解科普《禁止傳銷條例》等國家有關禁止傳銷的法律法規,切實增強、教育涉傳人員識別傳銷、防范傳銷、自覺抵制傳銷的意識和能力。2021年,共組織講課4次,約250名次涉傳人員參加聽課。
“摘掉帽子 不摘責任”是對一直以來堅守崗位的打傳工作者的鼓勵與鞭策,港口區將以“抓鞏固、防反彈”為目標,繼續保持責任不鬆懈、打擊不間斷、力度不減弱、防控不鬆懈,把打擊傳銷工作繼續抓緊、抓實,營造一個健康有序、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確保社會穩定,共建文明和諧社會,推進防城港市無傳銷城市建設。(潘怡彤、李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