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產地質志·廣西卷》研編項目組赴河池南丹大廠礦區、賀州平桂礦區開展野外調研

2021年03月15日17:30  
 

野外調研現場

2021年3月3日至3月8日,為貫徹落實《中國礦產地質志 廣西卷》全國終審會議精神,進一步豐富、完善《中國礦產地質志 廣西卷》總志及普及本內容,《中國礦產地質志 廣西卷 普及本》研編項目組全體成員,深入河池南丹大廠礦區、賀州平桂礦區野外考察調研。自治區地礦局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中國礦產地質志 廣西卷》主編戰明國參加考察調研活動。

廣西素有“有色金屬之鄉”的美譽,“賀錫”“宜砂”“桂粉”自古名揚天下,近現代河池南丹大廠礦區更是被譽為“中國錫都”“世界銦都”“礦物學家的天堂”。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記》全書六十余萬字,其中記述游歷廣西的《粵西游日記》就佔了篇幅的約三分之一,共寫了約280篇游記,足可見廣西在這一書中的重要地位。1637年農歷閏四月初八,徐霞客由湖南進入廣西,歷游全州、興安、桂林、永福、柳州、柳城、融縣、象州、武宣、桂平、陸川、玉林、北流、容縣、貴縣、橫縣、邕寧、南寧、隆安、天等、大新、崇左、扶綏、賓陽、上林、忻城、宜山、河池、南丹等地。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三月十八,徐霞客到達今日的大廠礦區。他在游記中寫道:“銀、錫二廠,在南丹州東南四十裡,在金村西十五裡,其南去那地州亦四十裡。其地,曰新州,屬南丹﹔曰高峰,屬河池州,曰中坑,屬那地、皆產銀、錫。三地相間,僅一、二裡,皆客省商賈所集。按志有高峰岩,即此高峰之廠,獨屬河池,而其地實錯於南丹、那地之間。達州必由南丹境,想以礦穴所在, 故三分其地也,銀、錫俱掘井取砂,如米粒,水淘火煉而后得之。銀砂三十可得銀二錢, 錫砂所得則易。又有灰羅廠,止產錫。在南丹東南三十又五裡,即余昨所經。有孟英山,在南丹西五十裡芒場相近,止產銀。永樂中遣中使雷春開礦於此,今所出甚微,不及新州矣。 雷春至孟英時,河池所城是其所筑”。這是徐霞客對當時大廠礦廠分布與開採盛況的記錄,新州、高峰等礦名沿用至今。崇禎十一年(1638年)農歷三月二十七,徐霞客結束南丹考察進入貴州省。

考察組一行沿著徐霞客足跡,以南丹大廠為起點,實地考察調研了大廠鎮太堡沖與芒場鎮孟英山等明清採礦遺址、丹爐山、巴力-龍頭山100號礦體以及車河選礦廠、銅坑礦業公司、高峰礦業公司、廣西南方有色金屬有限公司冶煉廠等,收集到大量資料。並對結合南丹縣豐富的古礦冶遺址、徐霞客游線標志地等資源,打造有色金屬礦山開發保護工業旅游示范點,以及通過挖掘工業遺產的內在價值,利用工業遺產資源開發具有生產流程體驗、歷史人文與科普教育、特色產品推廣等功能的工業旅游項目,打造具有地域和行業特色的工業旅游線路,實現保護與利用的有機結合,建立礦山遺址公園、博物館等事宜與南丹縣政府進行了磋商交流和探討。

賀州平桂礦區位於著名的南嶺巨型緯向成礦帶西段,礦產資源類型多樣,尤以錫、鎢最豐。早在戰國時期,賀縣一帶就已開始採洗砂錫礦。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設臨賀縣,以該地產錫最盛而稱錫為賀。隋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國時期,賀州一帶的錫產量一直處於全國主導地位,對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后,賀州地區鎢錫礦的開採為我國建國初期的工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考察組先后對新路砂錫礦、白面山砂錫礦、花山鈾礦等採礦遺址以及珊瑚鎢錫礦、路花溫泉、賀州千億元碳酸鈣產業主礦區與工業園區等地進行了實地考察,對新時期賀州從曾經的“錫都”華麗轉身成為中國重鈣之都表示由衷感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考察組成員在出發前的培訓課上已經對此次考察路線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是跋山涉水親臨現場看到古老落后粗放與現代先進環保的礦業開發模式比對,以及地質隊員找到中國第一塊鈾礦不屈不撓的“三光榮”“四特別”精神,均給考察組全體成員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靈魂震動。大家紛紛表示,此次野外考察深化了廣西有色金屬開採歷史的認識,對新時期礦業開發轉型升級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回去后,將進一步深化總志及普及本的修改工作,精益求精,充分展示廣西礦業特色,爭取使志書成為廣西“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長時期內礦產資源發展決策部署的重要參考資料,有力助推廣西礦業經濟全方位高質量發展。

此次考察特別邀請廣西民族博物館陸秋燕博士參加野外調研,局綜合研究與海洋地質處、廣西地質調查院、廣西華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屬銅坑礦、高峰礦、廣西二一五地質隊有限公司,廣西二O四地質隊以及南丹縣政府、廣西南方有色金屬有限公司等相關人員參加了考察調研。(黎華 王學恆)

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網站

(責編:龐冠華、周雨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