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打造高質量發展支撐體系

2021年03月06日09: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一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著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政策制度支撐體系,為全區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了自然資源力量。

護航發展,要素保障顯擔當

全力助推復工復產穩增長。推出緊急項目“先建后補”、重大項目“上門服務”等舉措,為復工復產提供政策制度保障支撐。全區共上門服務重大項目330多個,具備用地條件的1298個重大項目用地實現應保盡保。

加快規劃編制保障用地空間。出台過渡期土地、城市規劃“兩規一致性”處理政策,保障105個重大項目用地空間。自治區和8市11縣4鄉鎮國土空間規劃形成初步成果,村庄規劃及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典型做法獲自然資源部表揚。

著力破解耕地佔補難題。完成自治區級新增耕地備案審查544個,水田指標入庫超過15萬畝。完成763個項目補充耕地方案審查,落實佔補指標0.71萬公頃,解決了貴南高鐵等大批重大項目佔補難題。創新實施交通沿線土地綜合整治,獲自然資源部肯定和大力支持。

深化改革,優化環境見成果

“放管服”改革提速增效。按照“能放即放”原則,將部分農轉用和土地征收、農村宅基地、測繪資質等審批權限下放,賦予地方更多審批自主權。自治區用地報件一次性通過率從不足20%上升至86%。

規劃許可管理不斷規范。研發使用自然資源規劃綜合審批系統,審批時限壓縮50%以上﹔建設用地規劃許可實行“一表辦結”,建設工程規劃許可由原來的6項申請材料簡化為“一表一方案”。

礦政管理改革全面推進。開啟廣西礦產資源管理地方法規實施20年來最大力度、最全面的改革,實行同一礦種礦業權出讓登記同級管理等舉措,全區已開發利用礦種中有63種下放到市級出讓登記,佔74.1%。

嚴守底線,生態修復有作為

生態保護修復扎實推進。左右江、漓江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取得新進展,實施22個自治區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獲批國家級試點項目17個。新爭取中央資金4.86億元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北海馮家江生態修復模式獲自然資源部肯定。

資源集約利用水平持續提高。認真落實自治區“三個一定,一個全力”資源利用新要求,建成綠色礦山341座,同比增長626%。盤活存量土地2.77萬公頃,完成率145.64%。

改善民生,資源惠民顯成效

增減挂鉤籌集扶貧資金突破90億元。組織增減挂鉤節余指標區內交易實現收益60.71億元,同比增長51.43%﹔爭取跨省交易1.08萬畝,預計可獲資金32.40億元。幫助巴馬縣、環江縣順利脫貧摘帽。

地質災害防治能力不斷增強。自主研發兩套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初步探索出一套高精度、自主可控、經濟實惠的監測預警技術。

有力支持鄉村產業發展。將用地指標核銷、“先用后報、邊建邊報”等政策擴大到脫貧攻堅“四大戰役”。出台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新政策,保障生豬養殖設施農業用地550宗2.6萬畝。

礦產扶貧取得新成效。向都安、大化、隆林等7個貧困縣調劑砂石採礦權指標9個,成功出讓15宗,成交價1.48億元。

夯實基礎,治理效能有提升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高質量完成。自治區111個市縣區、33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歷時三年,全面完成覆蓋全區1500萬個圖斑、9個專題圖層的調查成果。

信息化建設保持全國前列。基本建成可全區推廣應用的農村宅基地審批系統,支撐遏制農村亂佔耕地建房專項工作。

地理信息產業加快發展。衛星遙感實現全區影像多次覆蓋。自然資源數據管理由二維向三維升級。

數據來源:廣西自然資源宣傳中心

《人民日報》(2021年03月06日第13版)

(責編:龐冠華、許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