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西林縣秉持抓早抓小的原則,早研究早謀劃早部署,抓緊抓實各項換屆前期准備工作,為村“兩委”換屆順利進行打下良好基礎。
提前抓好調研研判。一是堅持一線調研。堅持把科學調研研判作為村(社區)“兩委”換屆的前置工作,在全縣8個鄉鎮分別成立村(社區)“兩委”換屆准備工作組,由縣處級黨員領導擔任的鄉鎮黨委“第一書記”擔組長、其他聯系鄉鎮的黨員處級領導和鄉鎮黨委書記擔任副組長,從組織、民政、司法、人社、審計等縣直部門抽調人員組成工作組,採取座談交流、民主測評、個別談話和入戶走訪等方式,對各村(社區)黨組織建設情況、村“兩委”班子建設情況、村“兩委”班子履職情況、是否存在軟弱渙散(后進)村黨組織情形等進行綜合調研。二是堅持科學研判。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各調研組、縣委組織部、縣委常委會逐級召開專題研判會,對每位村“兩委”班子成員履職情況進行分析研判,研究提出進退留轉意見,聚焦各項換屆指標要求,醞釀下一屆村“兩委”班子成員人選方案,摸清村情選情。三是堅持精准施策。針對群眾參與熱情不高、依法選舉意識淡漠的問題,依托已建立的網格黨員服務群眾制度,組織黨員分片做好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的有關法律法規、相關選舉政策宣傳,提前了解選民意願,引導黨員群眾積極理性參選。
提前抓好后備儲備。一是創新選拔手段選,擴寬選人視野。突破傳統組織推薦的單一模式,採取公開報名選拔與組織推薦相結合的方式,堅持“五好一優先”選拔條件,把牢負面清單,對自主報名和村級組織推薦報名的919名人員嚴格進行層層審核,最終確定777名為正式后備人才,后備人才數量、年齡、學歷、政治面貌等各方面指標構成全面優化。二是加強教育培訓,提升綜合素質。優先吸收思想上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優秀后備人才入黨。2020年,吸收33名后備人才為預備黨員,吸收11后備人才為入黨積極分子,25名后備人才提交入黨申請。鼓勵支持后備人才提升學歷層次。2020年選派135名后備人才參加市級及以上的致富帶頭人、農村實用種植養殖技術、鄉村治理等專題培訓班,選送15名優秀后備人才參加大、中專學歷教育,切實提高村級后備人才的專業技能和致富能力。三是定人結對幫帶,強化實踐鍛煉。建立村級后備人才結對幫帶制度,從鄉(鎮)領導班子成員、縣鄉涉農部門干部職工、鄉(鎮)干部職工、駐村干部確定1-2名培養聯系人進行結對幫帶﹔依托鄉鎮黨建辦公室,建立“四個一次”(跟班學習一次、發表任職設想一次、宣講惠民政策一次、參與糾紛調解一次)培養措施,給村級后備人才交任務、壓擔子、理思路。2020年,組織黨組織書記、村民委主任“一肩挑”人選到鄉鎮黨建辦跟班學習49人次,安排23名村級后備人才在扶貧信息員、黨建資料員等政府聘用崗位上鍛煉﹔組織515名后備人才到本村的黨員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上與黨員群眾見面、發表任職設想,以扶貧夜校、群眾懇談會等形式組織后備人才進村入戶宣傳政策450余場,后備人才參與各類矛盾糾紛調解300余次。
提前抓好政策保障。聚焦村干部崗位吸引力不足的問題,整合各類資源,不斷提升村級組織保障水平,改善村級工作條件,吸引人才回村興業。一是提高待遇水平。完善“基本報酬+村集體經濟創收+年底考核績效+評優獎勵(爭創五旗、星級評定等)”的村干部薪酬制度,開展基層黨組織“星級化”管理、“鄉村振興·爭創五旗”活動並加強結果運用,將村黨組織書記月基本報酬提高到3500元,並同步調整其他村“兩委”待遇,實現村干部月基本報酬待遇不低於2100元,村干部最高的工資也突破6000元,進一步提高崗位吸引力。二是強化激勵關懷。在提高村干部基本待遇的同時,常態化按每村1萬元的標准分別落實黨建工作經費和黨員創業激勵經費,抓好黨員“紅色創貸”政策宣傳和審核把關,2020年為147名黨員落實紅色創貸1351萬元,吸引黨員能人回鄉創業。三是創優工作氛圍。全面提高村級組織運轉經費,落實每村每年3萬元以上辦公經費及5萬元服務群眾經費,村集體經濟全部超過5萬元,進一步提升村級組織服務“底氣”。通過“新建一批、改建一批、擴建一批”的方式推進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目前全縣300㎡以上村級組織活動場所有69個,佔總數71%,進一步改善村級工作條件,吸引人才回村興業。
提前抓好風險攻堅。針對后備人才儲備不足,村情相對復雜的7個村,公開選拔7名大專以上能人進村人村黨組織書記崗位,進一步優化黨組織書記隊伍。同時,制定《西林縣培養支持公開選拔黨組織書記的若干措施》,從教育培訓、經費保障、關心關愛、激勵鼓勁等多向發力,夯實群眾基礎。針對調研研判的換屆重難點村,按照“一村一案”“一事一策”的工作標准,逐村分析研判村情選情,逐項問題制定對策措施,形成換屆選舉工作預案,安排1名縣處級領導挂點聯系、1個縣級單位幫扶、1名鄉鎮黨政主要領導包村、1個包村工作組進駐,全面做好風險排查和問題轉化。(陸槿 婁仕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