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陽光明媚。一大早,平南縣丹竹鎮團結村黃瑞勝夫婦已經在大青棗基地裡忙活——修剪枝丫,疏果防虫。望著已經綴滿枝頭的大青棗,老黃笑逐顏開,“今年收果起碼超10萬斤,奔小康穩打穩。”
在平南縣,像黃瑞勝的脫貧故事枚不勝舉。“十三五”期間,平南縣共實現77個貧困村、約9.1萬人(含2014年、2015年退出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底的5.14%下降至2019年底的0.22%。2020年剩余貧困人口2980人、貧困村2個,截至目前,各項脫貧摘帽指標完成率均達100%。
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
輕輕一擰,白花花的自來水就流進鍋裡,干淨、便捷。在平南縣最北端山區,馬練瑤族鄉藤旺村藍光喜每天做飯變成輕鬆事。
作為廣西扶貧開發任務較重的8個非貧困縣之一,平南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3318名(含2014年、2015年退出戶),有扶貧開發任務的村(社區)277個。
藤旺村屬於“十三五”貧困村,以前群眾喝水都要到山沖裡挑,一擔水挑回家要花20多分鐘,既辛苦又不安全。2018年以來,藤旺村在政府、扶貧第一書記等幫扶下,先后建成同生、新生、都貢等6個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5000多人的飲用水安全問題。
“十三五”期間,平南縣累計籌措扶貧資金約15億元,以“路、光纖、電、水”四網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實施扶貧道路項目983條約733公裡,建設橋梁54座約1014延米,所有貧困村實現硬化水泥路、可通客班車﹔所有行政村實現光纖寬帶和4G網絡覆蓋﹔貧困戶100%通生活用電﹔建成87個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項目,解決2萬名貧困群眾飲水安全問題,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大幅改善。
貧困群眾獲得感明顯提升
“小孩上學、老婆上班走路不到10分鐘,你說這日子滿意不滿意?”在平南縣工業園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今年30多歲的藍焱炎反問記者。藍焱炎的老家在馬練瑤族鄉新利村,住的是危房,靠到廣東打工維持家裡生計,3個孩子讀書要走一個多鐘頭才能到達學校。
2017年底,平南縣建成平山鎮安置點和縣工業園區安置點,共有855戶貧困戶3801人搬離泥瓦危房,住進整潔劃一的新樓房﹔作為安置點配套設施,今年9月,平南縣工業園幼兒園和小學竣工投入使用,讓385人就近上學,其中搬遷戶282人。住進老鄉家園的藍焱炎一家收獲滿滿的幸福感。
“十三五”期間,平南縣建設79個貧困村義務教育學校項目,共發放“雨露計劃”等各類教育補助資金9366萬元、資助貧困戶學生8.44萬人次,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100%﹔277個有扶貧開發任務的行政村(社區)實現標准化衛生室全覆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醫保參保率100%,貧困人口住院費用、門診特殊慢性病費用實際報銷比例分別達90%以上和80%以上,縣域內公立醫療機構實現便民服務“一站式”即時結算,因病致貧返貧等問題得到全面解決﹔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5793戶危房改造問題,實現農村D級危房和絕大部分C級危房全面消除,“四大戰役”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穩定脫貧長效機制不斷完善
“每個月在扶貧車間收入近2000元,日子越來越好了。”在平山鎮百思特工藝品有限公司扶貧車間,貧困戶馬志乾面對著一個編織好的小花籃,開心地笑了。
平南縣健全完善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制度機制,以產業基地為主的扶貧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合作社與貧困農戶的利益鏈接機制初步建立,通過採取“產業+就業”雙保險,確保貧困村、貧困群眾實現穩定增收。
目前,全縣產業扶貧基地160個,總面積2萬多畝,“5+2”特色產業覆蓋率達99.31%。按照“村民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實施“811”“721”利益分配機制,實現277個有扶貧開發任務的村級集體經濟從幾千元甚至無收入到每個村收入均達5萬元以上。
堅持技能培訓、轉移就業、“扶貧車間”就業、公益性崗位就業、能人創業帶動就業“五輪齊驅”。與2015年底相比,2019年全縣貧困戶人均年純收入由2103.22元增加到10374.55元,增幅達39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