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產業+扶貧”鋪就脫貧致富路
天高雲淡,阡陌交通,風吹稻浪,野菊搖曳……這是記者近日在赤西村看到的景象,前來賞秋的市民游客絡繹不絕。
赤西村地處北海市郊,有著美麗的田園風光、朴素的農耕文化。然而由於過去一窮二白,基礎設施落后,鮮有人問津。充分挖掘赤西村資源,採取“旅游+產業+扶貧”模式,大力打造北海“后花園”,是海城區“解鎖”赤西村貧困的“密碼”。
發展旅游,基礎設施先行。2016年以來,海城區投入2000多萬元,用於赤西村路、水、電、網、公共綠地等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改善村容村貌。村裡的路燈亮起來了,道路暢通好走了,小花園、文體活動廣場等公共場所也齊全了,展現農耕文化、傳統文化、風土人情等主題的牆繪隨處可見,家家戶戶房前屋后栽樹種花,整潔別致,令人賞心悅目。
2018年3月10日,赤西首屆油菜花旅游文化節舉行,赤西村發展鄉村旅游的序幕由此開啟。2018年以來,300畝油菜花每年春天都吸引前來賞花的游客超過10萬人次,給村民增加直接經濟收入50萬元。在油菜花旅游文化節的帶動下,田園風光園、農耕文化體驗園、現代農業產業園和民俗村落等4個田園綜合體陸續建成。昔日貧困村實現美麗轉身,成為詩情畫意、寄托鄉愁的城市“后花園”,先后獲評“自治區級生態示范村”“北海市‘九有’建設示范點”。
旅游興,人氣旺,促進村裡其它產業蓬勃發展。赤西村與廣西弋久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大力發展食用菌種植及加工產業扶貧項目。項目基地種植及加工的食用菌供不應求,是深受人們喜愛的赤西村旅游手信,年產值達300萬元。赤西村和軍屯村共有1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入股該基地,每年均可參與分紅,還可在基地上班,增加收入。據統計,每月在基地務工的赤西村貧困戶125人(次)。在有效帶動貧困戶發展產業,增加收入的同時,該基地也成為赤西村產業觀光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到基地參觀食用菌的生長、採摘。
“我在這裡每天干活8個小時,收入超過100元,收入比較穩定。”郭蘭是在食用菌基地打工的赤西村貧困戶,每個月收入有3000元左右,多的時候有4000多元。
村民們種植的糧食和瓜果蔬菜,也是廣大市民和游客青睞的手信。赤西香米、海鮮紅薯、花糯玉米、大青棗、紫淮山、土雞蛋、雞鴨鵝等農產品,通過線上線下等銷售渠道,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現在很多市民到我們村游玩,買了不少農產品,僅僅是中秋節前幾天,我家就賣了100多隻雞,有八九千元收入。”赤西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陳志強接受記者採訪時高興地說。“現在村裡發展起來了,我們隻要肯吃苦,不愁過不上好日子!”
打贏脫貧攻堅戰,奏響鄉村振興曲。2019年,赤西村人均年收入1.5萬元,是2015年的3.5倍﹔村集體經濟收入26.5萬元,是2015年的4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