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水:打造六種類型集體經濟助增收

2020年09月24日08:50  來源:廣西扶貧網
 

融水苗族自治縣通過打造資產經營、聯合經營、產業配套、為農服務、資源開發、電商創業六種類型集體經濟模式,發展集體經濟,取得成效。

利用“固定”資產,打造“資產經營”型集體經濟。利用村集體建設用地、村級留用地及易地扶貧搬遷、農村舊住宅、廢棄宅基地、拆舊復墾土地等土地,建設標准廠房、沿街商鋪、市場、寫字樓、賓館、幼兒園,開展物業租賃經營或自持物業經營,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如,安太鄉元寶村投入170萬元,在本村集體土地建設旅游接待樓並對外出租,年淨利潤5萬元,直接帶動4人就業。截至8月底,全縣建有26家“資產經營”型集體經濟。

利用“鄰裡”優勢,打造“聯合經營”類。通過整合相鄰或多個行政村的資金、資源,在城鎮、工業商貿較發達地區,抱團建設物業項目、專業市場、產業園區,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如,懷寶鎮東水村聯合多個行政村,投入50萬元購買位於懷寶鎮中寨社區的天地樓,年淨利潤4.5萬元,直接帶動3人就業。截至8月底,全縣共有157個行政村參與光伏、產業園等“聯合經營”型集體經濟。

利用“區位”優勢,打造“產業配套”型集體經濟。借力附近產業園區、專業市場、基地、工廠、企業發展優勢,村集體通過興辦專業合作社、農家樂服務公司等方式,發展與產業園區主導產業配套產業,推行產、購、銷、加工服務,將區位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加集體經濟收入。良寨鄉大裡村依靠緊臨紫黑糯米基地的優勢,在本村投入100萬元,建設產、購、銷、加工大米加工廠,年淨利潤12萬元,直接帶動增收430萬元,直接帶動3人就業。截至8月底,全縣建有5家“產業配套”型集體經濟。

發揮“本地”特產,打造“為農服務”型集體經濟。採取“集體經濟組織+綜合服務公司”模式,圍繞本地特色主導產業,村集體通過創辦專業合作社、勞務服務公司等服務實體,發展加工、流通、倉儲、勞務等有償服務,為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如,安陲鄉龍口村投入30萬元建設羅漢果烘焙廠,年淨利潤10萬元,直接帶動增收180萬元,直接帶動6人就業。截至8月底,全縣有25個貧困村參與“為農服務”型集體經濟。

發揮“資源”優勢,打造“資源開發”型集體經濟。採取“集體經濟組織+旅游”模式,盤活各個行政村所擁有的人文、自然資源等優勢,以土地、房舍、資金等形式入股,建設鄉村旅游、農家樂、民宿農庄、民俗風情園等,推動鄉土民俗和自然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東,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如,融水鎮新國村以土地入股雙龍溝景區,年淨利潤15萬元,直接帶動增收450萬元,直接帶動55人就業。截至8月底,全縣有24個貧困村參與“資源開發”型集體經濟。

發揮“網絡”作用,打造“電商創業”型集體經濟。採取“集體經濟組織+電商平台+龍頭企業”模式,在貧困村成立農村電商合作社,建立地域特色農產品網上直銷體系,吸收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種養基地入股或合作,帶動分散農戶參與,促進農村產業品牌化發展。如,杆洞鄉黨鳩村投入30萬元建立食用菌電商中心及種養基地,年淨利潤15萬元,直接帶動增收210萬元,直接帶動6人就業。截至8月底,全縣共有14個行政村參,建成3家“電商創業”型集體經濟。(廖子淵)

(責編:周雨樂、龐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