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坡:“1357”工作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2020年06月12日11:53  來源:廣西扶貧網
 

2020年以來,那坡縣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切入點,深入實施“1357”發展模式,使全縣130個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其中20個村達到10萬元以上。

“1”即圍繞一個重點產業經濟,變“輸血兜底”為“造血攻堅”

發展集體經濟,歸根到底要靠產業支撐,主要圍繞桑蠶產業、中草藥產業、養殖產業、物業經濟產業、林業經濟產業壯大產業經濟,示范帶動和引領貧困戶增收,提高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力爭相關村集體均創收0.5萬元以上,全縣產業經濟收入佔全年收入50%以上。

“3”即三園驅動,變“一條腿走路”為“三輪驅動”

三園分別是“生態養殖扶貧產業示范園”、“興邊富民芒果產業園”、“鮮繭集中加工產業園”等三個村級集體經濟產業園驅動。一是跟進德隆鄉德康養豬場建設進度,力爭項目及早交付、產出,帶動一批小微農場主、貧困戶產業致富,確保村集體資金投入的平孟鎮農信和德隆鄉三章兩個家庭農場年內產出效益,確保年內投入種豬場的集體經濟資金收益如期到賬。二是加強村集體芒果產業園產業技術力量和物流渠道建設,確保年內產生預期效益。通過補充完善芒果園合同、加強果園技術力量支撐、結合全縣消費扶貧打造建設物流渠道等措施保障年內預期效益。三是通過村集體扶持資金傾斜村集體發展桑蠶產業等方式壯大全縣桑蠶產業規模,保障全縣鮮繭加工原材料需求,確保鮮繭集中加工產業園按期支付村集體收益。“三園驅動”是該縣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是特色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既確保相關村年內收入5萬元達標有保障,又促進該縣村集體經濟收益可持續。

“5”即五個模式,變“單一模式”為“聯動模式”

一是產業經濟模式,依托三大產業園,輻射周邊行政村,帶動貧困戶從事生豬養殖、芒果種植、種桑養蠶等產業活動,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打下基礎,力爭收入同比增長18.7%以上。二是物業經濟模式,通過優化調整2019年門面分配、集中村集體經濟扶持資金統一購買物業出租獲取長期收益、繼續鼓勵將政府、社會幫扶資金投資建設的蠶房劃歸村集體所有收取租金等方式,把“一桶金”變成“一口井”,力爭收入增長5%以上。三是服務經濟模式,村集體因地制宜、大力探索、用足用活服務政策,參與公路養護、鄉村保潔、承接小工程、農資超市等服務創收項目,力爭同比增長11%以上。四是資源經濟模式,盤活“沉睡”資源,通過建設木材加工廠、建設茴油茶油加工坊等做法,既創收村集體收入,又引導貧困戶、村民發展產業經濟,變資源為收入。年內力爭同比增長27.4%。五是旅游經濟模式,鞏固與旅游龍頭公司的的聯合發展,創新旅游扶貧促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新路子,年內力爭同比增長9.5%以上。

“7”就是七個保障

一是組織合力保障。縣委、政府對自治區出台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政策措施細化、銜接、配套、落實,至少每半年研究一次村級集體經濟工作,並把村集體經濟工作作為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脫貧攻堅工作成效和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的內容﹔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協調推進決策部署、研究制定政策措施、規劃安排工作重點、研究協調重要問題、指導督促任務落實、統籌抓好督查考核,至少每季度召開一次集體經濟領導小組會議﹔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負責解決和協調全縣集體經濟政策措施執行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至少每季度研究推進一次發展集體經濟工作並制定本單位推動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方案﹔定點幫扶行政村(社區)單位黨委(組)至少每季度到派駐村開展一次調研指導,對派駐村集體經濟資金、項目、技術等做出實質性的投入,並制定派駐村集體經濟發展方案和措施﹔各鄉(鎮)黨委、政府要做好統籌謀劃、組織實施、督促落實、風險防控,逐村明確發展集體經濟的年度目標任務,至少每月研究集體經濟工作一次﹔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員負有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行規范的責任,落實村集體發展方案或措施,提高發展質量,提升內生動力﹔村民合作社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抓好具體實施,推動發展集體經濟工作提質增效。

二是資金投入保障。對村黨組織組織力、凝聚力強,建設成效明顯,村集體成員有意願、有共識、有要求,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行規范,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規范,具備發展集體經濟的資產、資源、區位等基礎條件的行政村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為符合條件的行政村安排50萬元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扶持資金﹔確保2019年中央、自治區扶持資金項目於6月前交付實施,今年扶持資金項目盡快開工建設﹔鼓勵后援單位、社會力量加大對行政村集體經濟項目投入。

三是收入到賬保障。建立全縣村集體經濟項目庫,做好項目推進、輸入到賬的調度,按月對村集體經濟收入進行通報﹔調整充實鄉(鎮)村集體經濟分管領導,配強村級數據上報信息員,保障數據真實、到賬及時。

四是示范引領保障。堅持典型引路,重點打造黨建引領作用明顯,有科學的發展規劃,有穩定的收入來源,運行靈活規范,有健全的監管機制,經濟效益明顯,示范效益明顯,發展可持續的村民合作社示范社,成為能看、能比、能學的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樣板,確保從“點上開花”到“面上結果”。年內對2019年5個縣級示范社進行重點打造,新增打造5個縣級合作社示范社,培育一批市級示范點。

五是風險防控保障。做好項目可行性研判,在項目申報、推薦、審批、審核、公示等貫徹落實民主集中制﹔繼續堅持村民合作社陽光財務制度,統一財務會計代理機構代理記賬﹔對風險較大項目,要嚴格把關,嚴格審核合作企業、經營實體信用,幫助村集體提高防范經營風險的能力﹔落實農業保險政策,把風險“大概率”變成“小概率”﹔動態做好清理規范承包合同工作,把“民所怨”變成“得民心”。

六是人才資源保障。集體經濟要上規模、上水平,必須有一支懂經營、會管理、有技術的專業團隊。發展集體經濟的過程,是積累本錢的過程,也是增長本事的過程﹔是凝聚民心的過程,也是鍛煉隊伍的過程。村干部是集體經濟的“施工隊”,村黨組織書記是“一線施工隊長”。這支隊伍特別是村支書能力強不強、積極性高不高、直接關系到村集體經濟能不能發展好。為此年內一是通過結合探索推進村干部職業化管理,提高村干部特別是村黨組織書記報酬待遇,暢通他們上升渠道,吸引更多優秀人才當村干部、村黨組織書記,讓他們工作有尊嚴、生活有保障、干事有奔頭、用職業責任推著他們干。推行村干部崗位目標管理和負面清單管理,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考核,把考核結果作為村干部“進退留轉”的重要參考。鼓勵各村結合實際推行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分配“433”制度,進一步明確村級集體經濟收益的使用范圍、使用程序、讓村干部嘗到發展村集體經濟的甜頭。加強專業培訓,提高村干部尤其是村黨組織書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專業化能力,把這支隊伍打造成願抓發展、能抓發展、善抓發展的“職業隊”。培養和引進致富帶頭人、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七是宣傳激勵保障。加大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先進典型的宣傳力度,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中的好做法和成功經驗,及時加以總結和推廣,在全縣上下形成積極參與和支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濃厚氛圍﹔對評選獲得縣級(含)以上村民合作社示范社的,縣級財政予以資金獎勵。(農榮春)

(責編:周雨樂、龐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