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寧區聚焦“四力”做強產業文章助推集體經濟揚帆起航

2020年06月03日10:26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人民網南寧6月3日電 近年來,南寧市邕寧區因村制宜、分類施策,聚焦加強組織領導、深化產業升級、創建產銷平台、解決薄弱環節等方面,千方百計搞活村級集體經濟產業,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跨越式發展。截至2020年4月,邕寧區5個鎮70個村(社區)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5萬元以上,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累計1665.1萬元,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支撐。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各級聯動匯聚發展“合力”。堅持黨建引領,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一把手”工程,將村級集體經濟產業項目完成情況納入年度黨建專項考核,強化城區、鎮、村(社區)三級聯動,壓實各級黨組織書記責任,由城區村級集體經濟領導小組約談各鎮黨委書記、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進一步將壓力傳導至“末梢神經”。推行挂圖作戰制度,建立由區委書記擔任總指揮的“作戰隊”,下設“1+3”包保作戰分隊進行挂圖作戰,即每個村都落實1名處級領導包挂抓指導、1名鎮主要領導包抓保指標、1個以上結對幫扶單位包保強幫扶,由處級領導同志帶隊深入各鎮各村特別是集體經濟薄弱村,組織鎮、村和轄區企業、專業合作社等召開四方會商會議,統籌推進城區每個村(社區)至少落實1個村級集體經濟產業項目,助推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據統計,目前邕寧區70個村(社區)共建設有249個村級集體經濟產業項目。

二是深化產業升級,高效集約釋放發展“活力”。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升級對農民增收的推動作用,以村黨組織為引領,成立特色農業合作社,引進龍頭企業建設農業產業示范園,通過村企共建的“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鼓勵各村發展高效特色品牌農業,推動形成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生產經營規模,提高農業綜合效益,提升農業產業對村級集體經濟穩定性收入的貢獻份額。以那樓鎮三江村為例,三江村改變以往村民自主種桑養蠶的單打獨斗模式,將黨支部建在“田間地頭”,大力引進龍頭企業,由黨支部引領村企共建發展,建成2000多畝桑蠶養殖基地,投入400多萬元建設4棟“集體蠶房”,成功打造種桑養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推動種桑養蠶產業向標准化、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三江村種桑養蠶產業產值對比2016年翻了5倍,2020年預計可為村集體帶來56萬元集體經濟收入。

三是創新構建平台,拉動消費激活發展“動力”。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面臨銷售難、流通難困境,邕寧區迎難而上,探索搭建農產品集中採購分配信息平台、網絡直播“帶貨”平台等,發動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村“兩委”干部收集本村轄區內產業園、企業、農戶農產品信息,在平台上幫助促銷,拓展農產品銷路為村級集體產業長效發展提供堅強保障。疫情期間,通過電商平台、網絡直播“帶貨”,聯絡熱心企業收購等多渠道加大消費扶貧力度,實現農產品銷售6609噸﹔累計28個定點幫扶單位利用工會福利採購扶貧產品,採購金額47.63萬元﹔累計33個定點幫扶單位參與消費扶貧,採購金額66.78萬元,精准化解疫情對集體經濟造成的影響。

四是聚焦薄弱環節,緊密抱團深挖發展“潛力”。組織工作組梳理各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情況,列出“好中差”三類型村,從中選擇基礎比較薄弱的非貧困村、完成收入指標要求存在困難的村作為扶持對象。由城區集體經濟辦、農業農村局、財政局等部門單位牽線搭橋,引導薄弱村採用異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模式,整合資金與城區平台公司合作,建設、升級農貿市場(集體經濟產業園),城區平台公司作為建設主體,謀劃產業園的總體建造和運營,合作的扶持村村民合作社通過投入資金和人力等資源參與建設。按照每個扶持村村民合作社不少於50萬元的標准整合資金投入集體經濟產業園,各村按投資比例享受經濟效益,城區平台公司每年以投資資金總額的8%為合作的村集體提供收益,每個扶持村每年至少穩定創收4萬元。同時,產業園吸收參與合作的村“兩委”干部和村民合作社骨干以及有經濟頭腦的貧困戶子女參與管理,有效提升他們的綜合管理能力,為鄉村振興培養人才,促進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效。(楊章浩、熊千梅)

(責編:陳露露、李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