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金達萊”民俗村(5月7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春耕已過,長白山下,海蘭江畔,樹綠苗青山花紅,處處生機盎然。50多年前,一曲《紅太陽照邊疆》讓全國人民感受到了延邊各族兒女建設邊疆的昂揚斗志。黨的十八大以來,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各族群眾接續奮斗,奮力決戰脫貧攻堅,實現了所有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傳統味道依舊 日子更加富足
和龍市東城鎮光東村道路干淨,院落整潔。朝鮮族村民朴春子從一塵不染的廚房搬出小桌子,擺上一碟碟盛著辣白菜、大醬、牛肉、明太魚的漂亮盤子。她說:“生活還是離不開大醬湯的味道,但日子早已翻天覆地,更加富足。”
觸動朴春子味蕾的記憶,也展現在延邊博物館內一張張歷史照片上。牽著耕牛犁地、挽著褲腿插秧、手拿鐮刀收割……歷史記憶串聯起開墾荒田到擺脫貧困的時代變遷。延邊州214萬多人口,朝鮮族佔了36.3%。作為吉林省兩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延邊州8個縣市中曾有4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2年底,貧困發生率高達29%。
變化始於一項項精准扶貧措施的推進。汪清縣桃源小木耳產業園寬敞明亮的車間裡,智能機器人忙著搬運菌包。汪清地處長白山林區,歷史上有“黑木耳千擔縣”之稱。然而,過去小作坊式生產多,質量參差不齊,好資源沒有換回好收益。
近年來,汪清一步步建立起45個種植標准化示范基地,逐漸躋身國內黑木耳高端市場,木耳賣到北上廣,村民人均年增收三四千元。在龍井市東盛涌鎮勇城村,在當地龍頭企業扶貧項目帶動下,村民劉景義養的黃牛銷售給酒店,每公斤黃牛肉能賣到150元﹔在安圖縣新合鄉,“森林黃金”桑黃在熱氣蒸騰的大棚裡生長,每公斤至少賣六七百元﹔在龍井市三合鎮天佛指山,每到鬆茸採摘季,日本、韓國客商就紛紛涌入下單採購。
暖陽照著透著富足的農家院。朴春子坐在大炕上,望著院子裡棚膜下的一畦畦愈發油綠的蔬菜,盤算著又一個豐收年。
歌聲唱響50余載 接續奮斗更豪邁
《紅太陽照邊疆》唱響50余載,“引水上山崗”就發生在今天的和龍市崇善鎮上天村。當年,人們利用“倒虹吸”原理將圖們江水引上高出水面60米的山頂平原,澆灌出肥沃稻田。村支書朴東變說:“上天村的大米近年來打響了品牌,賣上了高價。我們還不滿足,正在探索農村電商、大醬加工、鄉村旅游等產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