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南坪鎮柳洞村的朝鮮族民居(5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在和龍市南坪鎮柳洞村,“85后”金浩大學畢業后主動回村,帶領鄉親種植五味子、搞民宿旅游,為村裡建起籃球場、門球場,使家家用上抽水馬桶,讓老年人中午也吃上營養餐﹔在圖們市月晴鎮水口村,連續干了23年村支書的金光秀,在退休前的這個夏天,忙著稻田插秧,忙著為返鄉村民謀項目,更忙著為村委會的年輕人手把手傳授本領經驗﹔在汪清縣天橋嶺鎮天平村,一心想“做點事”的第一書記伊學義,索性把妻子接到村裡,夫妻搭檔助脫貧。
地處祖國邊疆的延邊,脫貧不是孤軍奮戰。2016年10月,寧波與延邊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22家浙企陸續落戶延邊。以“共享稻田”消費扶貧項目為例,兩年間寧波鄞州在和龍認領了1.4萬塊稻田,帶動2000多貧困人口增收。
2019年4月,和龍市、龍井市、圖們市摘帽,今年4月安圖縣和汪清縣摘帽。2016年以來,全州共有304個貧困村出列,2.9萬戶、4.9萬人脫貧,各族群眾站在了新的起點。
花開別樣紅 “絲路”通天下
冰雪中綻放、山砬上更艷的金達萊,象征著朝鮮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金達萊”民俗村,村民在村內的咖啡館前體驗親子游樂項目(5月6日攝)。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龍蒲高速公路大橋下,一個有著百年歷史的朝鮮族村庄——“金達萊”民俗村,如今成了網紅打卡地。炒年糕、冷面,長鼓舞、伽倻琴,這些朝鮮族特色項目去年吸引國內外游客超過40萬人次。村民李月順的家改成民宿,每年多掙四五千元。“種了大半輩子地,沒想到如今成了‘房東’。”她說。
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金達萊絲路”電商平台實體店內拍攝的帶有朝鮮族元素包裝的農特產品及文創產品(拼版照片,5月7日攝)。 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和龍市城區還有一個名為“金達萊絲路”的電商平台,實體店裡的貨架上,桑黃、蜂蜜、木耳等“穿上”了印有朝鮮族元素的“外衣”,大米像月餅一樣裝進朝鮮族特色的禮盒,抱枕、草編等伴手禮上的朝鮮族符號也很搶眼。這些創意來自北京的一個年輕團隊,他們將當地扶貧特產打造成朝鮮族文創產品,再通過電商平台賣向全國。看似“苦差事”的扶貧成了美麗產業和創業樂園。
不僅有“金達萊絲路”,5月15日,滿載220個集裝箱玉米的“海絲路一號”靠泊青島港。這是“琿春—扎魯比諾—青島”航線首航,也是繼“琿春—扎魯比諾—舟山”之后又一條內貿貨物跨境運輸航線。憑著“借港出海”新思路,曾經是開放發展“口袋底”的延邊州,也踏上面向大海的新征程。(記者陳俊、宗巍、金津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