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縣概況

2020年05月12日09:39  來源:大化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
 
原標題:大化概況

  大化瑤族自治縣成立於1988年10月,由當時河池地區都安瑤族自治縣、巴馬瑤族自治縣以及南寧地區馬山縣的邊緣結合部組成。全縣幅員面積2716平方公裡,現轄12個鄉4個鎮155個行政村3個居民社區,總人口47.9萬人,其中瑤族佔全縣總人口的26.51%。

  根據區位、資源、歷史、文化、民風等因素,大化縣情特點可歸納為“二地五區七鄉”。“二地”:一是中國綠色食材基地,全縣已獲得農業部認定的“三品一標”企業共8家,“三品一標”農產品達26個,2017年6月獲評為“中國綠色食材基地”﹔二是全國生態食材示范基地,建有中國長壽養生電子商務城,打造紅水河流域天然、生態、健康食材交易中心,推動生態食材產業走上健康發展之路,2018年10月19日獲評為“全國生態食材示范基地”。五區一是革命老區,是鄧小平、張雲逸等老一輩革命家戰斗過的地方﹔二是少數民族地區,瑤、壯等少數民族佔全縣總人口的94.38%﹔三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山區,石山佔全縣總面積的90.1%,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十三五”期間全縣92個行政村被劃定為貧困村(含不是“十三五”貧困村的深度貧困村)﹔四是水電站庫區,大化是岩灘、大化、百龍灘三大電站庫區,全縣16個鄉鎮13個在庫區,淹沒耕地約10萬畝,涉及人口10.6萬人,其中需要安置庫區移民6.5萬人﹔五是紅水河—七百弄喀斯特(岩溶)風景名勝區,七百弄國家地質公園以高峰叢深窪地著稱,獲批為國家4A級景區。七鄉一是水電之鄉,在縣境內梯級建設大化、岩灘兩座國家大型水力發電站,目前總裝機容量237.6萬千瓦,年發電量超過118.44億千瓦·時﹔二是淡水養殖之鄉,全縣擁有岩灘、大化、百龍灘三大水電站庫區,庫區水面面積9733.33公頃,水產養殖面積4240.6公頃﹔三是世界瑤族文化之鄉,大化縣是全國10多個瑤族自治縣中瑤族人口佔總人口比例較高的縣份,是瑤族創世史詩《密洛陀》的誕生之地,全世界僅存銅鼓2400多面,其中有400余面就在大化﹔四是中國觀賞石之鄉,發現於上世紀90年代的大化彩玉石以皮細、色艷、質硬、形異而著稱,2007年10月獲評為“中國觀賞石之鄉”﹔五是中國長壽之鄉,山清水秀生態美是大化最大的優勢和品牌,2015年6月獲評為“中國長壽之鄉”﹔六是中國長壽特色美食之鄉,全縣長壽養生的天然食材種類繁多,長壽美食資源豐富,2016年10月獲評為“中國長壽特色美食之鄉”﹔七是中國康養美食之鄉,除了豐富的長壽文化,還有“北有滿漢全席,南有壯瑤大席”“大山大水大化河魚,千山萬弄七百弄雞”等壯瑤風味系列美食,2018年10月19日獲評為“中國康養美食之鄉”。

  “十三五”時期,全縣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圍繞一個目標,統籌三區發展,打贏三場戰役,實現四大突破推進五化同步“13345”工作思路。

  圍繞一個目標即緊緊圍繞與全國全區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總體目標。統籌三區發展即根據地理分布,將縣域分為城鎮區、石山區、庫區三個布局功能區。城鎮區重點抓好“一城三鎮”建設及撤鄉建鎮工作,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石山區重點實施移民搬遷及發展特色種養業,對自然條件惡劣,不具備就地脫貧條件的山區貧困人口進行移民搬遷,對有條件的石山區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著力打造“大化七百弄雞”等一批特色品牌﹔庫區重點發展淡水養殖及長壽養生旅游業,做大做強“大化大頭魚”等紅水河魚品牌,著力打造高端長壽養生旅游產業。打贏三大戰役即實施並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縣慶項目建設大會戰,讓全縣各族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四大突破即通過加快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業和加快推進電商物流服務業,促進大化在現代特色農業、新型工業、旅游服務業、電子商務服務業實現新的突破。推進五化同步即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同步發展。

  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及業務主管部門的堅強領導和關心支持下,我縣牢固樹立和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既定的任務目標,團結帶領全縣各族人民,克難攻堅,奮勇拼搏,開拓進取,持續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健康發展。2018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62.7億元,增長9.1%﹔財政收入6.9億元,增長9.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3億元,增長9.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億元,增長1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6億元,增長9.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85元,增長6.7%﹔農民人均純收入8213元,增長10.6%。

(責編:許藎文、龐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