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蘭縣借力桑蠶合作社帶動群眾增收

2020年05月11日10:22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圖為合作社群眾在採摘桑葉。東蘭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圖為合作社群眾在採摘桑葉。東蘭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人民網東蘭5月11日電 汽車駛進東蘭縣武篆鎮坤王村桑蠶養殖專業合作社桑葉基地時,目光所及之處都是護眼的綠色“壁紙”。

在基地的蠶房裡,坤王村駐村第一書記黃興暉正忙著把方格蔟放進快速取繭機中用力一踩,一個個白花花的蠶繭從方格蔟中脫落堆成了小山。已有320多畝桑葉種植基地的坤王村,今年決定在原有的基礎上再擴種新桑,而在這個合作社成立初期,種植的桑葉面積僅僅為14.19畝。這數字增幅背后的“動力源”是什麼?

“我們成立這個合作社是因地制宜,我們坤王村的土質、氣候也比較適合種養桑蠶,這樣既可以發展我們的村集體經濟,也可以帶動貧困戶致富。現在我們的蠶房已經由原來的6個擴建到了8個。”坤王村黨支部書記、合作社監事長黃大海說。

東蘭縣武篆鎮坤王村桑蠶養殖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9年,是由坤王村黨支部黨員牽頭、以黨建引領的村集體經濟產業,也是該縣打造桑蠶合作社規范化、集約化高產桑蠶示范基地建設的“樣板”。

“我養蠶已經有30年了,之前因為技術不夠,養蠶的收益不高,這幾年來政府扶持產業,村裡又搞了養蠶合作社,我主動要求加入合作社,去年養蠶的收益就有2萬多。”在坤王村可麥屯群眾韋江生家中,他一邊給蠶繭喂食一邊告訴筆者。

武篆鎮種桑養蠶傳統悠久,但傳統單一的種桑養蠶模式存在管理技術不到位、桑苗老化、蠶繭質量低等問題,導致蠶農收入不穩定,生產積極性不高,擴種新桑更是難上加難。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東蘭縣武篆鎮坤王村桑蠶養殖專業合作社順應而生。

“以前我們養桑的老傳統都是人工做的,現在我們採用自動升降上簇,站在軌道橋面喂食給蠶寶,加上我們合作社統一管理,統一培訓,原來需要11個人做的工,現在3個就可以完成了。”60多歲的坤王村村主任韋仕實真正見識了現代化農業的高效率。

“我參加合作社以后,對養桑更加有信心了,以前我隻種了2畝桑葉,去年擴種到了5畝。”可麥屯黃漢雄高興地說到。

該合作社推行“基地+村集體經濟+貧困戶”的產業脫貧模式,按照“合作社統一培育蠶種、統一提供肥藥、統一技術培訓、統一保價收購銷售”五個統一的要求進行集中種養,利用紙質方格蔟、小蠶共育、省力化自動上蔟等技術,減輕桑蠶生產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適應當前老、弱勞動力從事桑蠶生產需要。同時由東蘭花神絲綢有限公司提供種養技術指導,並由該公司與合作社簽訂保價收購合同,有效的解決了群眾的后顧之憂,積極的促進當地桑蠶產業發展。

“我們坤王桑蠶合作社目前有社員6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5人,今年預計能夠出售12批次蠶繭,按照目前市場蠶繭的價格,預計全年能收入15萬元以上。”坤王村黨支部書記黃大海繼續介紹到。

近年來,該縣抓住“東桑西移”的有利機遇,把桑蠶產業作為特色和優勢重要農業產業來抓,鼓勵和引導經濟能人、桑蠶專業經濟合作組織以及龍頭企業參與桑蠶示范基地建設,轉變貧困群眾的生產經營方式由單打獨斗轉變為抱團發展,在有效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同時,激發企業經濟活力。

全縣今年新增桑園面積4080畝,現有桑園面積5.018萬畝。目前第一批蠶繭已上市,共養蠶15885張,收獲蠶繭量635.4噸,預計全年養蠶8.68萬張以上,產繭量3300噸,農民養蠶收入超1.73億元。(黃惠)

(責編:王芳、許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