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縣在全面決勝脫貧攻堅進程中,以生態產業為抓手,抓就業有載體,調結構有主體,促增收有實體,綠水為紙青山作筆,寫出產業扶貧的新篇章。
近年來,該縣創建了109個區、市、縣三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遍布城鄉的綠色生態產業,成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一個個示范基地,變成一個個露天的“扶貧車間”。生態立縣、生態富民的產業扶貧政策,成為拉動貧困戶脫貧的強大引擎。該縣去年實現脫貧摘帽的37383個貧困戶,一半以上參與了八角、粉葛、香芋、玉桂等特色種植,依靠綠色產業增收致富,成為生態產業的長效受益者。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資源,又是經濟資源。該縣充分利用資源稟賦,依托優勢強發展,依托內力促壯大。宜山宜水,宜種宜養,在青山綠水間探索出一條條脫貧路、致富路。讓貧困戶換掉窮業,斬斷窮根,不再在粗放型農業的泥土裡刨食。
作為中國八角之鄉,該縣的古龍鎮幾乎家家戶戶參與八角種植,面積17萬多畝,去年生果產量超1億公斤,茴油100噸,八角銷售、加工產值突破10億元,產品遠銷歐洲、東南亞。當地參與八角種植的貧困戶,絕大多數提前脫了貧。
作為廣西粉葛之鄉,該縣和平鎮粉葛示范區面積3000多畝,輻射區面積10000多畝,核心區粉葛種植戶人均純收入10000多元,比其它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兩成。去年參與核心區粉葛種植的貧困戶,均順利脫貧摘帽。
生態產業方興未艾,產業扶貧快馬加鞭。今年該縣繼續加大產業獎補扶持力度,獎補金額7000多萬,比去年同期多出近兩倍。古龍鎮與和平鎮的預脫貧戶和脫貧戶,申請第一批產業獎補的金額是全縣最多的鄉鎮,分別是5113250.5元和4632183元,一串串喜人的阿拉伯數字,續寫在生機勃勃的生態熱土。
目前該縣的八角、粉葛等特色支柱產業正在深加工領域尋求新突破,增加附加值,衍生出八角養生食品、八角保健品和葛粉、葛液、葛餅等一系列新產品,逐步推向市場。小八角大效益,小葛藤大產業,產業扶貧與就業扶貧雙管齊下,讓參與產業發展的貧困戶有產有業,有勞有酬。集約化經營的生態產業逐步成為當地最具活力的“扶貧大軍”,讓更多貧困戶分享脫貧紅利,為今年如期打贏脫貧攻堅奠定堅實基礎。(吳海金 黃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