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廣西要聞

廣西易地扶貧搬遷: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沈泉池
2020年03月26日15:15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風景優美的廣西河池市天峨縣長安家園移民安置點全景。王明福攝

在廣西桂林市灌陽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現代化的幼兒園、小學和中學一應俱全。蒙志獻攝

廣西集“老、少、邊、山、庫”於一體,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十三五”期間,廣西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1萬,涉及13個市、78個縣(區),工程難度之大,全國少有。

為解決“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問題,廣西舉全區之力推動易地扶貧搬遷這一民生工程,同時注重安居樂業,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截至2019年12月底,廣西易地扶貧搬遷交出亮眼成績單,安置住房全部建設完成,精准核實搬遷對象16.3783萬戶71.0065萬人。其中,503個集中安置點安置貧困戶15.4781萬戶,分散安置9002戶,搬遷入住率100%。廣西“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建設和入住任務提前一年完成。

“易地扶貧搬遷使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革命性改變,他們從祖祖輩輩生活的老家搬到新家,肯定會有許多不適應的地方。”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在深入柳州市調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時表示,要加快完善安置點公共設施和配套服務,拓寬創業就業渠道,確保搬遷貧困戶有穩定收入。同時,要充分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作用,積極做好貧困搬遷戶日常管理和服務便民工作,使他們有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

責任實 “八包”制讓群眾安心搬遷

廣西來賓市金秀縣易地扶貧安置點,村民們搬進新家熱熱鬧鬧迎來新年。金秀縣委宣傳部供圖

地少、山高、生產生活條件惡劣,這是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大瑤山許多村屯的真實寫照。

“我們全家5口人能搬進4室1廳的新居,全靠黨的好政策。”在當地幸福裡易地扶貧安置點,來自該縣桐木鎮古院村的貧困戶黃寶鳳站在新房裡高興地說。

“真沒想到,剛搬進政府分的新房,現在又有菜地分給我們種。”該縣六巷鄉的搬遷戶張壽金說。針對搬遷戶搬到城鎮生活,沒有土地、沒有技術、生活難以保障等問題,當地通過整合連片土地,把土地劃分為小塊的“微菜園”,按每人7平方米分給搬遷群眾耕種。如今,每塊“微菜園”都插上標記,菜園裡已長出嫩綠的菜苗。

南寧市上林縣塘紅社區的新居民韋花榮也很有感觸。“生活比以前方便多了,收入也更穩定。”韋花榮說,過去居住在塘紅鄉中可社區較為偏遠的山村,多數村屯沒有自來水,村民靠務農維持生計。

2018年,韋花榮享受當地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福利,在塘紅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分配到一套75平方米的住房,去年順利搬進了新家。家門口配備了扶貧車間,她搖身一變成了上班族。

能讓世代生活在大石山區的群眾,摒棄故土情結,搬出大山過新生活,這並不容易。需要好政策、好制度。

為了讓群眾安心搬遷,廣西積極探索創新“八包”責任制。自治區水庫和扶貧易地安置中心黨組書記、主任韋朝永介紹,廣西對所有集中安置點實行“八包”責任制:包建設進度、包工程質量、包資金監管、包搬遷入住、包后續產業發展、包就業創業、包穩定脫貧、包考核驗收。

每個安置點落實一名包點縣級領導干部,組建專門工作班子,全脫產做好包點各項工作。全區集中安置點共落實508位縣級領導干部包點,工作班子成員達3000多人。

廣西對包點縣級領導干部的工作情況進行專項考核,考核結果作為包點縣級領導干部年度考核和評先評優、選拔任用的重要參考和責任追究的重要依據。

責任落實到位,干部認真負責,工作開展自然順利。“我們建立了‘縣負責,鎮落實,移民到村,責任到戶,搬遷到人’的組織體系和工作運行機制。”來賓市委常委、金秀縣委書記韋德斌表示,易地扶貧搬遷就是要壓實責任,包點督辦,才能確保小康路上一個不少。

幫到位 搬遷戶穩得住、可發展

廣西崇左市天等縣龍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扶貧車間,小孩放學回來,在車間門口等父母下班。彭遠賀攝

每天早上,崇左市天等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龍岩小區的黃巧妹走出家門就可以上班。這個全新的生活方式,讓她一家人感到“幸福生活比蜜甜”。

“不僅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還在家門口找到了致富門路!”黃巧妹說,之前生活在把荷鄉那樣村,一直都是依靠“三分薄地”種玉米維持生計。

2018年,黃巧妹一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來到了龍岩小區。她在小區開設的“扶貧車間”找到了工作,兩個孩子可坐公交專車到縣城思源實驗學校上學。她不僅收入比之前翻了好幾番,孩子還能接受更優質的教育。

“我們緊扣搬遷后續扶持目標,以穩就業、穩就學、穩就醫為抓手,強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后續扶持和發展工作。”崇左市政協副主席、天等縣委書記吳強表示,隻有后續扶持力度跟上,老百姓才能住得下,脫貧才能實現。

在桂林市灌陽縣水車鎮易地扶貧安置點江西花園小區,扶貧車間就設在小區一樓。從該鎮璃碧村搬出來一年多的胡玉發說,“以前沒敢想這樣的生活,現在下樓就能上班,每個月有兩千多元的收入,比在村裡種玉米強多了。”

水車鎮採取“企業+車間+貧困戶”的模式,引進企業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創建就業扶貧車間。鎮政府組織當地貧困家庭勞動力進車間務工,為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創造條件,實現“貧困群眾就業一人,脫貧一家”的目標。

天等、灌陽兩地是廣西易地扶貧搬遷成果的一個縮影。廣西各地結合實際,大力發展后續配套扶持產業,推出了“易地扶貧+”的產業配套發展模式。如“企業(合作社)+園區+搬遷貧困戶”“政府+企業+搬遷貧困戶”“扶貧車間”“五個一批”邊貿扶貧模式和粵桂扶貧協作勞務輸出等模式,探索形成了工廠式、居家式、種養式、貿易流通式、鄉村旅游式等多種有效的就業扶貧車間模式。

截至2019年12月底,廣西累計認定就業扶貧車間3067家,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3.16萬人。同時,在安置點建設23個農民工創業園,引入266家就業扶貧車間,開發扶貧公益性崗位4.01萬個。其中,有14.24萬戶(含發展產業)實現每戶至少1人以上就業。對沒有勞動能力的搬遷貧困戶,廣西全部納入社會保障兜底,做到應保盡保。

強管理 建立后續發展保障機制

嶄新的賀州市平桂區易地扶貧安置點。平桂區委宣傳部供圖。

“作為一名黨員,必須支持、配合黨支部的一切工作,讓社區居民獲得滿滿的幸福感。”日前,在賀州市平桂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西灣街道老鄉家園黨支部開展的主題教育黨課上,黨員虞坤德用朴實的言語傳遞著正能量。

按照組織先建、黨員先搬、治理先行的要求,平桂區易地扶貧搬遷老鄉家園安置點於2018年11月成立黨支部,2019年3月獲批成立文華社區,同年7月改選黨支部書記、副書記及其他委員,同時將黨支部名稱變更為中共賀州市平桂區西灣街道文華社區支部委員會。目前,該社區人口21656人,已搬遷入住的黨員有153人。

“成立黨支部不僅加強了黨員管理,確保貧困黨員黨內組織生活正常化,還能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領來自不同地方、生活方式和習慣差別較大的搬遷戶盡快相互融入,增強向心力和凝聚力。”賀州市平桂區委書記賴春忠說。

在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城西社區安置點,社區裡的老人們在悠閑地散步、高興地唱山歌,扶貧車間裡工人們忙碌地工作……社區的管理有條不紊,移民群眾扎根社區、安居樂業。“安置點推行‘移民自治’,讓搬遷貧困戶更有獲得感、安全感。”城西社區居民委員會主任韋曉說。

易地扶貧搬遷居民“人搬來城區,戶籍在農村”,創建成立社區群眾自治組織,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以前填個表、開個証明要回村辦理,來回折騰。”在社區幫父親辦理殘疾証的蒙小俄說,現在社區居委會就可以辦理,非常方便。

環江縣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進行選民登記,通過居民民主直選,選舉產生社區居委會,使易地安置點實現“移民自治”的管理模式。“移民自治”環江模式也隨之被廣泛傳播,得到社會肯定。

為做好貧困搬遷戶日常管理和服務便民工作,2019年12月14日,廣西以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名義出台《關於進一步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用制度強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跑好“最后一公裡”。

《意見》提出,進一步強化安置點搬遷群眾的教育保障、醫療保障、社會保障、社區服務、產業扶持、培訓就業、文化服務、拆舊復墾、基層黨建、平安建設等“十大強化”工作。明確提出到2020年底,廣西搬遷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與安置地群眾同等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務,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責編:沈泉池、陳露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