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看展覽、線上大師課、線上音樂節 他們在“雲端”起舞

2020年03月13日09:5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覓得知音、開拓空間,“雲端”收獲滿滿

不管是上芭還是辛麗麗,線上授課都是新鮮的嘗試。“40多年來,我上過很多課,卻從來沒上過網絡公開課。本來不知道還能做這樣的嘗試,沒想到大家特別喜歡,演員也很踴躍。”辛麗麗說,上芭在抖音的賬號,開設兩周就收獲了近兩萬名粉絲,更新的視頻點擊量都不錯,“這也是上芭在‘雲端’的品牌樹立。面對新領域時要把門打開,新的領域有新的活力,這樣一步步走,路就越走越寬。”

同樣首次試水上“雲”的還有上海昆劇團。婦女節當天,他們精心策劃了一場特別直播。跟著導演主播的腳步,紹興路9號的上昆正門被推開,劇團的台前幕后以及昆曲的水袖、台步、妝容,將戲曲之美呈現得淋漓盡致。

這場直播也是上昆“出圈”的一次嘗試。疫情的沖擊使院團沉下心來思考,傳統昆曲如何運用新載體獲得新力量,提高“能見度”?圍繞用戶欣賞習慣對昆曲進行創意展現和表達﹔針對看直播的年輕受眾,將昆曲元素與時尚元素相結合﹔特邀各行當明星講師傳授普及昆曲四功五法﹔以經典劇目視頻為突破口,保持每日更新,用“雲創作”“雲練功”“雲課堂”培育網生代的戲迷粉絲……精心籌劃的線上內容不僅為宅家觀眾提供藝術享受,也讓上昆收獲新粉,探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和發展更廣闊的空間。

而對於甘博等博物館來說,文物數字化和線上傳播是一直在做的,特殊時期的“雲端”探索,帶來的是“文物活起來”的更多新可能。

“雲游覽”可不是光靠手機和網絡就能完成的,“最大的變化在於互動更多、人數更多,怎麼逛、怎麼講都有差異。”王雪麟被選中做講解,直播前做足了准備,“受展廳和收聽效果的限制,平常帶人講解一般不超過30人,但在線直播時參與的觀眾很多,也有一些很關注文物歷史的朋友,既要展現館藏特色內容,又要注重針對不同觀眾的解答互動”。為了增強互動感,博物館還准備了很多文物歷史問題,以有獎問答的方式送出文創產品。一場直播下來,王雪麟收獲滿滿,“交流互動的過程也是我自己調整學習的過程。”

反哺創作、積蓄熱情,期待線下相見

“由於接待能力、地域等方面的原因,許多觀眾不能來實地參觀。這次直播讓我們意識到線上傳播的重要性和明顯優勢。”史冊說。在他看來,這些新技術、新手段可以吸引越來越多人走進博物館,“現在,博物館非常注重和受眾的互動,線上和線下相融合,借助新媒體和新技術平台,用創意+互動,能夠激發人們走進博物館,探尋文物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也能提供更好的線下參觀體驗。”

雖然是特殊時期的特殊嘗試,但隔著一方屏幕和觀眾直接“相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哺和激勵著藝術家。京劇表演藝術家史依弘第一次在網上向大家展示基本功訓練、無伴奏清唱,留言裡想聽的戲也會唱給大家聽。沒有舞台上的濃妝,和觀眾的距離反而近了。“京劇演員,扮上后就是劇中人,和觀眾是有距離感的。我不是很習慣素顏跟觀眾交流,但是沒想到大家希望看到生活中的我。交流從舞台上變成網絡上,也許是件好事,這樣的交流方式讓更多觀眾走近你,也願意走進劇場。”

疫情期間,不少互聯網平台還辦起了“雲音樂節”。中國廣播藝術團青年男高音歌唱家馬佳就參加了微博組織的“有我陪你線上音樂節”,不到兩個小時的直播吸引了近300萬人次觀看,僅評論數就有11.7萬條。身為“90后”的他喜歡“跨界”,也願意擁抱新鮮事物。“線上的歌迷不受地點、門票等限制,能夠讓更多人聽到你的音樂總是一件高興的事兒。”

不過,馬佳覺得,線上的觀演還是很難取代線下的體驗。“音響效果會大打折扣,用手機聽到的音效和在現場肯定天差地別。另外,現場演出時可以和粉絲合唱,隨時感受大家的反應,這是音樂人非常在乎的反饋。”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也認為,疫情期間情況特殊,“雲音樂節”完全取代線下音樂節不太現實。因為商業模式和收益等問題,一旦疫情過去,線下音樂節肯定還是主流,但這種嘗試值得鼓勵。“雲端演出有一定的生命力,因為用戶的在線觀看習慣、文化娛樂消費習慣已經養成。未來的玩法肯定也會越來越多樣,例如利用可穿戴設備等,體驗感、參與感、代入感、真實感還會進一步提升。”(記者銀燕、曹玲娟、魏薇)

(責編:陳露露、李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