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全力推進脫貧攻堅飲水安全戰役 讓群眾喝上幸福水

2020年01月22日09:58  來源:廣西日報
 

B 集中攻堅 聚焦重點區域

在巴馬瑤族自治縣東山鄉弄山村,貧困戶蘭美仁狹小的廚房裡,一台壁挂式淨水器格外顯眼。“現在飲用的水很清澈、干淨,喝得很放心。”說起現在飲用水的水質,蘭美仁露出欣慰的笑容。

東山鄉是紅色革命老區,又是瑤族同胞聚居地。從徒步挑水到鑿石蓄水,從修建地頭水櫃到普及家庭水櫃,東山人祖祖輩輩“看天喝水”。而一山之隔便是岩灘庫區,村民們隻能望水長嘆。

為根治東山千年缺水難題,該縣經過反復調研,多番論証,大膽借鑒“南水北調”工程的經驗,將紅水河水“引”上東山。

2019年9月,總投資6829.44萬元的東山鄉供水工程正式動工,將從根本上解決東山鄉和大化瑤族自治縣北景鎮1個鄉政府6所學校94個自然屯1.6萬人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

巴馬水利局副局長韋朝仁說,東山鄉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施工難度大,提水揚程達525米,最高落差740多米,同類工程施工難度全國罕見,建材都要提前拆分,再肩挑、背扛、馬馱運進工地。

除此以外,施工用水平時要從10公裡遠的東山鄉政府拉水。到了枯水期,還要到更遠的大化北景鎮拉水,一立方米水花費50元。

“施工75%的用水都是用車拉上工地,每天拉水就要出動3台車拉6次,車跑兩趟天就黑了。”項目副經理朱孝克說,為確保工程進度,施工單位採取交叉施工,高峰期出動12台挖掘機、300多人日夜奮戰。

3個月的苦戰,5座泵站、74座調節水池、1個水廠終於順利建成。2019年12月28日,東山鄉舉行隆重的通水儀式,清凌凌的紅水河水經過消毒后“流上”陡峭的東山,無論是從保障水量、水質,還是群眾取水方便的角度來說,這項工程都實現了讓大石山區群眾用水與城市用水別無二致。

據了解,大石山區是廣西飲水保障程度最低的地區,解決貧困人口飲水問題任務佔全區的97%,為脫貧攻堅戰中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艱中之艱,是“硬仗中的硬仗”。

自2018年11月以來,廣西持續推進大石山區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建設大會戰。自治區水利廳督導組定期對任務最重的都安、大化等縣(自治縣)進行現場蹲點指導,及時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想方設法加快建設進度。

截至2019年11月,廣西大石山區6市30縣(市、區)共完成大會戰項目總投資22.12億元,解決大石山區116.94萬人飲水安全問題,佔大會戰目標任務的123.2%﹔其中貧困人口39.04萬人,佔目標任務的106.1%,圓滿完成大會戰建設任務。

C 多措並舉 不斷提質升級

走訪貧困山區的村村屯屯,各地關於飲水的夢想和奮斗,構成了最特別的景致。

車行至隆安縣都結鄉,從蜿蜒的山腰公路望去,重山復嶺的山坳中,三三兩兩的圓形鋼板蓄水池,錯落有致,“鑲”在山坳。

“這種鋼板蓄水池,我們稱為‘水坦克’,是由高質量的波紋鍍鋅鋼板組成,配合防老化的內膽做防滲,使用期可長達50年。”蓄水池生產廠家負責人陳庚文介紹,一個50立方米的蓄水池,5人一天可以完成安裝,終結了傳統漿砌石和鋼混蓄水池建設工期長、勞動力密集、運輸不便、建設后土地不可復耕等難點,是解決偏遠山區飲水安全的利器。

都結鄉屬大石山區鄉鎮,水資源十貧匱乏,當地群眾主要靠儲備山泉和收集雨水解決人畜飲水問題,每年旱季吃水成了難題。

近幾年來,縣水利部門為鄉裡建起了包括水池、淨化消毒設施、管道鋪設等“一條龍”的飲水設施。該鄉有3個跨區域集中供水工程,在建設過程中,70%的蓄水池採用了“水坦克”。

目前都結鄉水池建設任務已完成,自來水管已安裝入戶,原先用水困難的1.59萬山區群眾徹底告別“用水難”。

從解決飲水困難,到實現飲水安全,再到推進飲水淨化,自治區黨委、政府為民辦實事不斷上台階,目標步步高。

在這場農村飲水工程“接力”建設中,廣西水利部門作為牽頭部門,以非常決心、非常智慧、非常手段,千方百計推動項目建設,工作多點開花、亮點紛呈。

大化採用村組承包、統一定制標准化模板的方式建設水櫃,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建設,大大提高工效和質量,同時,給貧困戶勞動力提供在家門口的就業機會﹔田陽縣開展集中供水工程淨水設施改造和消毒設備配套、水源保護建設,對供水水池等分散式供水工程增加蓋板、配套淨化設施等提質增效改造,提高飲水安全保障水平﹔巴馬飲水安全項目強化清單式、多元化管理﹔都安成立了農村供水工程管理所,加強工程建后運行管理的指導……

如今,清潔干淨的自來水已流進千家萬戶,翻山挑水以及喝苦咸水、污染水成為“過去式”。隨著自來水的普及,農家紛紛用上了洗衣機、熱水器。廣西農村飲水安全工作實現了從“解民之渴”到“促民康健”質的飛躍。(記者周映 通訊員黃建義 文/圖)

(責編:龐冠華、周雨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