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廣西篇

“桂”在敢闖,“碼”向未來

行進中國丨向海通道伴潮生

生鮮水果等不得,這是行業共識。而今年欽州港的通關效率獲得一眾好評,讓寧燕舒心不少——進口榴蓮已經實現24小時完成檢測放行,進口水果通關時效位居全國前列。

行進中國丨就業“活水”潤千家

午后,陽光透過玻璃窗斜斜洒進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苗家小鎮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賈水清坐在電腦前專注地處理信息,忙完手頭的工作后,她隨即拿起桌邊的書籍,切換到“學習模式”。

行進中國丨搬出“穩穩的幸福”

這份喜悅,要從2018年說起。那年,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的好政策,柳明一家從老家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安太鄉三合村搬到縣城裡的苗美家園社區鐵坑片區,住進了85平方米寬敞舒適的新房。

最新報道

融媒體報道


桂林陽朔縣

查看詳情


水上新寵“貓貓船”
廣西桂林陽朔縣先導河喵喵碼頭,因碼頭旁邊的山形狀酷似小貓而得名。身著貓咪圖案服裝的筏工站在船上,穩穩地劃動船槳,繪制了許多可愛貓咪圖案的簸箕船緩慢飄蕩。

水上新寵“貓貓船”

廣西桂林陽朔縣先導河喵喵碼頭,因碼頭旁邊的山形狀酷似小貓而得名。身著貓咪圖案服裝的筏工站在船上,穩穩地劃動船槳,繪制了許多可愛貓咪圖案的簸箕船緩慢飄蕩。


桂林漓江

查看詳情


AI上漓江,解“馬”岩壁上的九駿圖
桂林漓江江畔有一座“九馬畫山”,裡面藏著一幅千年“神馬圖”。你能數清九馬畫山上的駿馬都在哪兒嗎?看,山頂那匹昂首嘶鳴,江畔有一匹低頭飲水,還有一匹正撒蹄狂奔……

AI上漓江,解“馬”岩壁上的九駿圖

桂林漓江江畔有一座“九馬畫山”,裡面藏著一幅千年“神馬圖”。你能數清九馬畫山上的駿馬都在哪兒嗎?看,山頂那匹昂首嘶鳴,江畔有一匹低頭飲水,還有一匹正撒蹄狂奔……


桂林漓江

查看詳情


用取景框的方式打開漓江好風光
透過船窗看漓江,每一幀都是屏保級壁紙。乘游船泛舟漓江,窗戶不僅是一扇觀景之窗,更成為解讀桂林山水生態畫卷的獨特視角,透過這方寸之間的取景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躍然眼前。

用取景框的方式打開漓江好風光

透過船窗看漓江,每一幀都是屏保級壁紙。乘游船泛舟漓江,窗戶不僅是一扇觀景之窗,更成為解讀桂林山水生態畫卷的獨特視角,透過這方寸之間的取景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躍然眼前。


興安靈渠

查看詳情


從詩中探尋千年古渠的治水智慧
“狂瀾既奔傾,中流遇鏵嘴。分為兩道開,南漓北湘水。至今舟楫利,楚粵徑萬裡。人謀敓天造,史祿所經始。”南宋詩人范成大的這首《鏵嘴》,生動描繪出靈渠的雄偉與神奇,也為我們揭開了這座古老水利工程的神秘面紗。

從詩中探尋千年古渠的治水智慧

“狂瀾既奔傾,中流遇鏵嘴。分為兩道開,南漓北湘水。至今舟楫利,楚粵徑萬裡。人謀敓天造,史祿所經始。”南宋詩人范成大的這首《鏵嘴》,生動描繪出靈渠的雄偉與神奇,也為我們揭開了這座古老水利工程的神秘面紗。


興安縣華江瑤族鄉

查看詳情


山水“練”出“瘦身魚”
好山出好水,水好魚鮮美。廣西桂林興安縣華江瑤族鄉坐落在“華南第一峰”——貓兒山腳下,這裡山高林密,溪流蜿蜒流淌,水流清澈見底。別的魚還在“躺平”養膘,華江瑤族鄉的“瘦身魚”已經在溪流“健身房”裡開始瘦身特訓。

山水“練”出“瘦身魚”

好山出好水,水好魚鮮美。廣西桂林興安縣華江瑤族鄉坐落在“華南第一峰”——貓兒山腳下,這裡山高林密,溪流蜿蜒流淌,水流清澈見底。別的魚還在“躺平”養膘,華江瑤族鄉的“瘦身魚”已經在溪流“健身房”裡開始瘦身特訓。


桂林漓江

查看詳情


綠水青山入畫來 千年水道煥發新生
近年來,桂林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將漓江保護擺在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的首位,厚植生態本底,持續推進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拆除違規建筑,清理河道垃圾,修復受損生態,保持山水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綠水青山入畫來 千年水道煥發新生

近年來,桂林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將漓江保護擺在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的首位,厚植生態本底,持續推進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拆除違規建筑,清理河道垃圾,修復受損生態,保持山水生態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水上新寵“貓貓船”
AI上漓江,解“馬”岩壁上的九駿圖
用取景框的方式打開漓江好風光
從詩中探尋千年古渠的治水智慧
山水“練”出“瘦身魚”
綠水青山入畫來 千年水道煥發新生

行進中國·看廣西

金鐘山“天窗”。人民網 雷琦竣攝
金鐘山“天窗”。人民網 雷琦竣攝
俯瞰廣西北部灣港欽州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人民網 付華周攝
俯瞰廣西北部灣港欽州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人民網 付華周攝
窗外的桂林山水。人民網 雷琦竣攝
窗外的桂林山水。人民網 雷琦竣攝
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人民網 雷琦竣攝
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館。人民網 雷琦竣攝
桂林秧塘機場飛虎隊遺址公園飛機館。人民網 梁章暉攝
桂林秧塘機場飛虎隊遺址公園飛機館。人民網 梁章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