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丨搬出“穩穩的幸福”

“現在收入穩定了,生活條件也好了,就想把居住環境再改善提升一下。”趁著暑假,柳明重新裝修自家的房子,忙得不亦樂乎。
這份喜悅,要從2018年說起。那年,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的好政策,柳明一家從老家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安太鄉三合村搬到縣城裡的苗美家園社區鐵坑片區,住進了85平方米寬敞舒適的新房。搬遷后,父母在附近的木材加工廠找到了工作,每人月收入有三四千元,而柳明則在順利完成學業后,成為融水民族中學的一名教師。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縣城風景。人民網 梁章暉攝
“以前在農村住木房,雨季漏雨,條件比較差,家裡以務農為主,收入來源單一且不穩定。搬過來以后,居住環境好了,就業機會也很多。”對比今昔,柳明感慨生活煥然一新,“不光有新房子住,還有條件好好裝修一番,過去想都不敢想。”
苗美家園社區位於縣城西面,總佔地151畝,包含雙龍溝和鐵坑兩個安置點,共安置有來自全縣20個鄉鎮的1558戶6035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整體功能完善,交通便利,宜居宜業。“家門口步行可達菜市場、商超等,一公裡內可就醫買藥,新修的高速路讓出行更便捷,縣城還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面對新生活的方方面面,柳明用三個字總結:更方便。
苗美家園社區鐵坑片區。人民網 梁章暉攝
“穩得住”的幸福,離不開社區治理的“繡花”功夫。
“剛入住時,有些人會隨意停放車輛、亂扔垃圾,大家的生活方式沒有完全轉變過來,后來在社區居委會的協調管理下,這些問題逐漸得到改善。”柳明說。
社區的治理智慧,正藏在這些民生“小事”的破解之道裡。面對居民生活習慣差異,社區採取“柔性引導+制度約束”雙管齊下的模式,通過組織“新市民課堂”和制定《居民公約》,解決綠化帶種菜、樓道堆雜物等問題,促進鄰裡和諧相處﹔針對公共服務供需匹配不精准的問題,社區創新“需求清單—資源清單—項目清單”三單對接機制,推動“每周健康門診”“四點半課堂”等服務精准落地,讓老有所安、幼有所托﹔為讓治理更“接地氣”,還成立了“社區議事亭”,讓居民圍坐一起共商大小事,同時推行“積分制”,鼓勵居民參與志願服務,共建美好家園。
搬遷,搬的是家,更是人心。“對於閑不住、想回老家種地的老人,我們還會幫助他們在周邊開發自己的小菜園,大家一起種種菜、打理園子,不僅有事可做、解了悶,鄰裡之間還能多多溝通交流,關系越來越親近。”苗美家園社區第一書記謝育苗介紹,社區居住有苗、瑤、侗、壯、漢等10個民族,為了推動各族群眾“大融合”,社區每月舉辦“鄰裡節”,還成立了廣場舞隊、蘆笙協會等,讓居民在互動中拉近距離。
社區居民表演吹蘆笙。苗美家園社區供圖
“其實歸屬感的核心是‘主人翁意識’,居民們參與社區治理和各類活動,在這些過程中收獲成就感和幸福感,才能從‘搬進來’邁向‘住得好’,從‘陌生人’變成‘一家人’。”苗美家園社區黨總支書記李志萍說。
近年來,融水縣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主線,扎實推進苗美家園社區等12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打造“共居、共學、共商、共建、共享”的宜居環境,筑牢搬遷群眾幸福根基。苗美家園社區先后榮獲“自治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站點”“柳州市民族團結示范社區”“融水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先進集體”等稱號,成為當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工作的典范。(韋歡、梁章暉、覃心、朱曉玲、雷琦竣、何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