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市县

德保:党建强链 联村共富

2025年09月01日15:34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清晨,薄雾未散,德保县那甲镇餐甲村的韭菜苔地里,村民苏立花已开始忙碌。“以前在外打工,总牵挂家里老人。如今在家门口就业,月薪2600多元,还能照顾家庭。”她的笑容里透着踏实。这份踏实,源于德保县以“党建链”引领“产业链”、破解产业“小散弱”难题、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该县坚持以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党组织牵头打破村界,整合资源,推动柑橘、百香果、陆基养鱼等特色产业规模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探索出一条“组织强、产业兴、集体富、群众乐”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党建引领,从“单打独斗”到“联村共赢”

“过去各村各自为战,产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德保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

为破解此难题,该县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享、产业联营,推动片区化、集群化发展,实现统一规划、管理、运营。

走进德保东凌镇中那村,沿着修建的产业路盘旋而上,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映入眼帘。在东凌镇中那村黄金百香果示范基地,饱满的果实挂满藤架。该镇创新“党支部+股份经济联合社”模式,整合10个村资金420多万元,联建500多亩基地,由联合党支部牵头,平台公司统一运营,各村按股分红。村党组织号召力更强了,党员带头干劲更足了。

一花独放不是春,在德保,跨村联营、抱团发展的活力正澎湃涌动。德保县荣华乡打破地域限制,整合10个村资源,推行“党建+公司+能人+院所”模式,建成陆基圆池养鱼项目,2024年销售收入79.5万元;德保县隆桑镇依托“党支部+联合社+基地+农户”,整合9个村联种4400亩高产甘蔗,今年上半年为村集体带来收益202万元……从山间到田间,联村共富的版图不断扩大。

2025年以来,全县实施村集体产业项目58个,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2040万元,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显著增强。

科技赋能,传统种养迈向“智慧融合”

产业组织起来了,规模经营之后,如何提升产业竞争力?该县将目光投向科技赋能。

在德保县龙光乡现代化柑橘产业园,一条“绿盟”智能化分选线正高速运转。“这套设备能测糖、测损、自动分级,每小时处理10至15吨果子。”基地负责人介绍说,经智能化改造,柑橘年加工能力达3万至5万吨,为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地方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在德保县城关镇那造村,昔日闲置蚕房变为智能移动方舱组成的现代化菌菇基地。技术员轻点手机APP,温、光、水、气等参数即刻远程调控。“一年出菇100万多斤,产值700万元!”驻村党支部书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智能化让“沉睡资产”变成“致富工厂”。

德保县敬德镇“党员专家工作站+土专家+田秀才”技术服务队,成了烟农的“及时雨”。他们推广“大垄深栽”、无人机飞防等技术,“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技术!烟苗成活率提高到98%,用药量降了10%,亩产值最高达4450元。”一位老烟农称赞。

科技为传统产业插上翅膀,不仅提升了效益,更培养出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让昔日“土疙瘩”变身市场追捧的“香饽饽”。

利益共享,从“单一收益”到“多元共享”

产业发展好不好,关键看群众腰包鼓不鼓。该县通过“租金+薪金+股金+订单”等模式,将农民紧密嵌入产业链各环节,稳稳分享发展红利。

“以前种玉米年收入不到1万,现在种7亩芭蕉芋,加上在村加工厂打工,年收入超4万。种子先拿后扣,技术有人教,销售不用愁!”德保县巴头乡念印村村民彭大姐说。该乡推出“地租+薪金+订单”保障,鼓励农户种植特色“巴头三宝”(绵米、芭蕉芋、三角麦),覆盖脱贫户314户,户均增收2500元。

多元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群众的笑容越来越甜。在德保县马隘镇古寿村澳洲坚果和黑山羊循环种养基地,脱贫户黄大姐一边施肥一边盘算:“现在有租金、有工资,年底还分红,挣钱门路多了,日子更有奔头!”该项目带动脱贫户就业50人以上,人均年增收6000元。

德保县足荣镇农豆村的辣椒加工坊则是另一番红火景象。足荣镇农豆村的辣椒加工坊依托“农豆红”品牌,2024年这个小作坊销售额突破20万元,100余户椒农的辣椒,稳稳装进村集体经济的“钱袋子”,激活了当地辣椒产业。

租金保底、薪金增收、股金分红、订单托底……该县用党建链串起产业链,把产业链打造成坚实的“共富链”。今年上半年,全县30个产业项目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超20万元,脱贫人口人均产业收入增长7%。

“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德保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振诚表示,“我们用党建链‘纲举目张’,带动产业链、打造共富链,实现组织强、产业旺、群众富。”一条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为纽带、以共富为目标的振兴之路,在德保越走越宽广。(岑秀杯 钟森科)

(责编:庞冠华、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