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

文化兴县 文化惠民

资源县着力推动城乡文化事业大发展

2023年05月15日15:51 |
小字号

近年来,资源县把着力推动基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全县重点工作突破口,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加快文化阵地、文化产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举措,突出重点,真抓实干,推进全县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抢占阵地 不断完善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基础设施是文化工作的载体。近年来,资源县通过上下共同努力,加大投资,不断完善了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县城修建了集文化、体育多功能服务于一体的县宣传文化综合大楼。完成了资源县民族体育馆和双龙田径运动场。先后完成了沿江两段风雨文化长廊,承载着资源县的千年历史文化。在四乡三镇全部建成宣传文化中心。全县所辖74个村(街),基本建成村级公共文化综合服务楼,完成了80余个农民健身工程建设项目,其中部分有条件的村屯还建成了文化公园、公共服务楼、戏台、图书室、篮球场和乒乓球台等,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充实和完善,也为各级创办群众满意的文体事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抓好“资源县中峰镇红军长征旧址保护展示项目”的建设,持续推进资源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其他项目的实施。加强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丰富公共文化供给,推动文化市场绿色健康发展,加快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推动提升全县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自治区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县7个乡镇,1103个自然村全部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县城乡覆盖移动、联通、电信基站发出的信号,100%的群众分享着无线信息带来的实惠,边远山区群众不再存在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打电话看新闻难的问题。村级广播电视、手机信号在对农村宣传政策、信息传递和抢险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了一项重要的支农手段和途径。

丰富内容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活动是文化工作的生命。资源县以活动为载体全力打造集艺术性、参与性、娱乐性、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河灯歌节丹霞旅游文化品牌。在政府主导,民间承办的模式下,被美誉为“少数民族瑰宝”的资源县民族传统河灯歌节已连续举办多届,每期节庆间举办的书法作品展、山歌擂台赛、河灯制作大赛、民间趣味竞技等一系列活动深受群众喜爱。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中国百姓生活游”十大主题活动之一,已成为展示资源、宣传资源的有效载体。各乡镇及村级文体活动也日趋活跃,每逢元旦、七一、国庆等节庆,各地都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体活动。全县组建了山歌、戏剧、音乐、舞蹈家协会,作家协会,民间文学协会,美术、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六大协会在县文化旅游部门和县文联的引领下开展活动。县文化部门还在全县城乡新培训了业余文艺队伍几十支,乡村业余文艺骨干几百人,新创建村级文化室(图书室)74个,村级文艺队百余个,城区业余文艺队几十个。在政府的引领下,这些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文化组织和队伍,已成为活跃在资源县各地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强大力量。

打造精品 百花齐放出成果

精品打造是文化工作的亮点。近年来,资源县注重文化活动百花齐放,打造了一大批文化精品。举办舞蹈、山歌、河灯制作等业务培训班22期,培训学员超8000人。举办文艺工作座谈会,创作编排了人民的好检察官曹艳群同志先进事迹大型情景报告剧。联合深圳南山区文联举办“南山情·资源景”全国摄影大赛及摄影展。组织创作各类文学艺术作品240余件,创作文学作品100多件,其中长篇小说10余部,创作书画美术作品几百件,创作音乐作品百余个,创作民族歌舞剧目80多个,其中大中型民族歌舞剧目40余个,创作戏剧小品30多个。各类文艺作品获地(市)以上奖项40余个。如:戏剧小品《老土应聘》在文化部“群星奖”评选中获优秀创作奖,戏曲《好人》获第四届全国小品小戏曲艺大展三等奖;小品《枷锁》在广西“群星奖”演出比赛中获二等奖。彩调《留守妻子》和《一品油茶七品官》分别获广西剧展金奖。坚持办好资源县《八角寨》文艺季刊,培育了一大批的乡土作家。如:小说《盲姐》《哭娘》在《桂林日报》《灵渠》发表后,又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红豆》《中国文学》《华夏文学》《微型小说选刊》刊用;散文《一杯余香二十春》入选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香飘四海散文集》;注重农村文艺舞台演出节目编创,共创作乡村排演剧目60余台,其中大中型歌舞剧18台。这些乡土气息浓厚的文艺精品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感染、教育、鼓舞、激励着边远山区的广大民众,成了资源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挖掘资源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成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文化工作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资源县积极挖掘文化内涵,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资源县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后,联合相关部门对其进行了先后多次发掘,为期5年,揭露面积达800多平方米,共出土石器、陶片、炭化稻米和果核等各类珍贵文物2000余件,尤其是其中出土的13000多粒炭化稻米,经专家鉴定,为我国岭南地区发现最早、海拔最高、数量最大的一批标本之一。出土的古文物在3000至6000年以前。这些惊人的发现为中华文明的研究与探索注上了新的一页。同时,以资源民间习俗为素材,对该县少数民族民俗文物进行了全面普查,对县境内晓锦古文化、民间佛教文化、资江合浦河灯文化、两水烟竹民歌文化,八角寨丹霞旅游、雷公田红色旅游文化,百卉谷药文化,浪田茶文化,五排民情风俗传统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收集整理,出版了《可爱的资源》《魅力资源》《河灯·山歌文化研究》《资源县民间歌谣集成》《资源歌曲大家唱》《八角寨》等书籍,进行全面地介绍和弘扬。为保护与传承好资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资源县独特的文化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杨清霞)

来源:资源县委宣传部

(责编:庞冠华、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