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要闻

西林县那佐苗族乡:“五治融合”赋新能 民族团结促振兴

2023年03月31日09:19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西林县那佐苗族乡位于西林县城东南部,下辖18个行政村,共有汉、壮、苗、瑶、彝五个民族,总人口27905人。近年来,该乡坚持党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五治融合”基层治理创新举措,让基层治理与民族团结创建花开并蒂,倾力绘就苗乡幸福和谐新画卷。2021年该乡被评为市级“文明乡镇”;2022年获自治区爱卫会命名为“卫生镇”;2022年获评为第三批百色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

图为那佐苗族乡美丽的人居环境。黄艺菡 摄

那佐苗族乡美丽的人居环境。黄艺菡摄

政治引领树标杆 民族团结根基牢

那佐苗族乡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按照“党建+”工作定位,构建党建引领创建工作格局,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村党支部书记任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精心制定创建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促进创建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建立“乡-村-屯”三级网格化管理体系,把全乡18个行政村划分为127个单元网格,同时配齐专职党建网格长和网格员,将党支部建在网格上,实现“网格长吹哨、网格员报到”的快速响应机制,切实提升基层网格治理效能,让“小网格”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大作用”。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组织党员开展“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走访慰问等活动,营造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

图为那佐苗族乡村屯“法治长廊”绘画。黄艺菡 摄

那佐苗族乡村屯“法治长廊”绘画。黄艺菡摄

“智治”支撑“激活力” 民族团结开新局

为加快推广“市域治理·西合党建”5G+大数据平台的“码上服务”功能,那佐苗族乡组织开展网格员“认门行动”,由网格员将“码上服务”小程序二维码张贴至每户群众家门口,同时借助“智慧组工”党建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码上服务”小程序服务功能,将“云党群服务中心”建到群众家门口,通过手机“点单”、平台“派单”、党建网格员“接单”模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打造社会治理新模式,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依托“党支部+调解”模式,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面对面了解、受理群众反映的诉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利用网格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将政策法规、重要通知等迅速精准传达给各族群众。截至目前,该乡共解决群众“急愁难盼”问题420件,转发宣传各类法律法规、重要通知等内容600次。

“德治”润心树新风 民族团结“生动力”

那佐苗族乡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将民族团结进步纳入村规民约,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构建“党委领导、支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共治共享格局,鼓励退休党员干部、乡贤能人等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协调邻里纠纷等,进一步拓宽村“两委”和村民沟通的渠道;扎实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倡导“喜事新办、丧事俭办、厚养薄葬”社会新风,促进各族群众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共建共治共享,全方位交往交流交融。以及积极宣传“好婆媳”“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及先进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感化群众,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让各族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积极打造“红旗村”“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建设,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推进党建与乡村治理、民族团结工作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截至目前,该乡共评选市级“文艺户”1户、“清廉家庭”1户,乡级文明家庭5户,乡级“好媳妇”“好婆婆”等先进典型10人。共创建区级星级党组织3个,市级五面红旗村1个,市级一面红旗村1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村4个,县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5个。

“善治”强基“提内力” 民族团结“有活力”

为提高基层群众自治能力、凝聚群众自治合力,那佐苗族乡积极推行“阳光村委”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四会”制度、“四议两公开”机制,实现小微权力清单公开上墙;根据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明确村级决策、财务管理、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处置等事项清单议事程序,充分保障各族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围绕“务工就业、邻里互助、矛盾纠纷、产业帮扶”等内容,深化和发展“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四个村民自治组织,构建齐抓共管好村风。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作用,以“三月三”“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载体,将“龙崖外”和芦笙舞、壮剧等非遗文化和民俗文化搬上舞台,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根植于群众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截至目前,该乡共组织主题学习及先进典型宣讲活动223次,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13次,张贴宣传标语30条。

“法治”保障“强实力” 民族团结“聚合力”

为推进“法治苗乡”建设,那佐苗族乡不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深入推进“一村一综治中心”“一村一警务协理”“一村一法律顾问”“一屯一法律明白人”“一村一调解委员会”“一屯一网格员”六个“一”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八五”普法规划,坚持以“法律七进”为载体,定期进村入户组织开展法治宣传、解答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援助、协助村委化解矛盾纠纷等义务法律服务活动,推动法治与基层治理、民族团结等工作有机结合。以法治乡村建设为抓手,充分挖掘地方特色,通过在各村屯道路打造“法治长廊”绘画、“法治”宣传壁画等“法治景观”,使其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普法阵地。充分发挥乡村“法律大讲堂”阵地作用,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文艺活动,引导各族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推动民族工作法治化,为法治乡村建设注入法治基因。截至目前,该乡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0余起;开展集中宣讲普法知识136次,发放普法宣传单2000余份;打造“法治长廊”4处。(黄艺菡 黄蓝莹)

(责编:陈丽冰、叶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