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法院: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柳州实践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柳州法院认真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振兴促进条例》,准确把握司法职能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以促进产业兴旺为着力点,以融入乡村治理为切入点,以重塑文明乡风为落脚点,充当好三种角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精准聚集产业振兴,当好产业腾飞的“服务员”
柳州法院主动融入地区特色产业振兴,强化服务职能,推动乡村在法治轨道上实现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紧抓柳州螺蛳粉这个“小米粉大产业”,牵好融安金桔、三江春茶等“县域经济”这个助推乡村振兴的“牛鼻子”,以法官“三进”活动作为护航产业的重要抓手,对产业中相关企业在合同规范、生产安全、机械采购、风险防范等方面提供法治指引,以“面对面”司法服务助推企业向好发展,努力打通农村低收入地区原材料供应链“中梗阻”问题,以高质量司法供给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针对木材加工、林下养殖等企业较多实际,加强涉企诉讼服务,坚持快审快结,利用小额诉讼、远程立案、网上开庭、要素式裁判、电子送达等手段缩短立审时间,畅通绿色诉讼服务渠道;根据融水、三江等重点民族特色旅游县区中纠纷“发生地点异地化”“矛盾化解迫切化”等特点,在乡村景区内设立“旅游巡回审判法庭”,实行“110”旅游审判新模式,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解决纠纷服务,为旅游纠纷的受理、调处、化解、审判开辟了便捷高效的司法通道,保障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积极融入诉源治理,当好乡村治理的“协管员”
柳州法院全方位下沉司法资源,在“一村一法官”“三官一律”的基础上,结合辖区特点和民俗优势,探索设立“一乡镇一巡回办案点”,24个派出人民法庭协同64个巡回办案点形成包村包点全覆盖格局,满足乡村矛盾纠纷简便处理、快速化解的现实需求。积极联动村“两委”“寨佬”等民俗纠纷调解联络员,不断助推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化解“321”工作法落实落地,努力将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实现“无讼村居”“和谐乡村”。大力推行苗、侗—汉“双语法官”上门送达、勘察、调解,根据双方当事人情况选择村民院落、村委、田间地头等开庭地点,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参加诉讼。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对村“两委”就如何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提出意见建议,协助监督“一事一议”项目、为“四议两公开”等农村工作提供法律支持,推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派驻党员法官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建强基层党组织,凝聚村两委班子合力,实现“法官变村官”角色交流,弥补乡村党建、法治人才的不足。
多措并举送法下乡,当好文明乡风的“宣传员”
柳州法院大力发掘法治宣传载体,借助符合法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村规民约、民族习惯重塑文明乡风,实现国家法律与“本土资源”的双向互动,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法治氛围。借助支部联建、“送法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实现“零距离”普法宣传,塑造“法行乡村,法润乡风”的法治环境。对家庭暴力、拒绝赡养老人、涉黑涉恶、“黄赌毒”等农村突出问题开展以案说法,发挥巡回审判“带案子宣传”作用,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蒲公英效应。将枯燥的法条转化为鲜活的故事,借助“讲款”“多噶多耶”“嘎琵琶”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广泛宣传,邀请少数民族民歌歌手编导普法歌剧节目深入基层传颂,取得良好效果。(许中竞 杨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