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走出“崔家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崔家乡的富硒稻谷采收忙。兴安县崔家乡政府供图 |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广西兴安县崔家乡立足本地优势,致力于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紧紧围绕“生态崔家 稻香小镇”目标,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推行“田长制”,凝聚耕地保护合力
十一月,在兴安县崔家乡大豆玉米套种示范基地里,一颗颗大豆上长满了鼓囊囊的豆荚,微风拂过,“豆浪”翻涌;在“小块并大块”的示范基地里,一个个饱满的甜玉米随风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收获的味道。正在巡查的巡田员老文站在田埂上,喜悦洋溢在脸上,又是一个丰收年。老王是兴安县崔家乡毛家坪村的巡田员,自4月上任以来,他每周都要将整个毛家坪村网格区内的耕地全部巡查一遍,巡查是否有“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行为,宣传耕地保护法律和政策规定。
保耕地就是保发展。为落实好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2022年4月,崔家乡开始全面推行田长制,以村为耕地保护网格单元,设置乡、村耕地保护三级、四级田长,形成了全乡上下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村级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网格化管理机制,使保护责任向基层末端延伸,实现责任全覆盖。截至目前,全乡8个村委设立乡级田长10名,村级田长16名,村级巡田员(网格员)54名,实现了级级有责任、村村有田长、块块农田有人管的工作格局,确保现有的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退果还粮”,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在兴安县崔家乡高泽村“退果还粮”示范片里,200亩甜玉米采摘季落下帷幕,无缝衔接进入大豆采摘期,“一季双收”的愿景得以实现。而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无人管理、几近撂荒的柑橘种植园,如今,这片荒废的柑橘园已然蜕变成了播种“希望”的良田。
为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确保粮食安全,崔家乡以“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稳步增收”为目标,鼓励果农退果还粮,发展粮食生产,优先发展粮食作物,大力推广“大豆+玉米”粮食套种新模式,在变化中求得粮食生产“最优解”,牢牢地把“饭碗”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探索土地流转模式,通过将农户退果地连片流转承包给种植大户统一管理种植,推行套种等新模式,提高种田农户效益;加大农技推广力度,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引导种植户优化种植结构,不断提高耕地地力和土地产出率,增加种植户收益,为粮食优产高产保驾护航;积极探索订单农业模式,由企业主体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有效抵御市场价格风险,确保农民合理收益。
据了解,今年以来,全乡共完成“退果还粮”420余亩。在高泽村委秦家、东山自然村建立了“退果还粮”大豆玉米套种示范基地。该示范种植基地种植的200余亩甜玉米,亩产量达2000斤,总产量超200吨,产值高达64万元。大豆4.5元/斤,大豆亩产量预计200-300斤,产值预计达20万元以上,亩产增加纯收入600元以上。通过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崔家乡昔日撂荒地成功“复活”,变成了“聚宝盆”,有力带动了村民增收。(唐泓)
崔家乡的全新农机专业合作社里水稻温室育秧。兴安县崔家乡政府供图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