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专题视窗>>北海市

北海市委编办以“四个突出”为人才工作“保驾护航”

2022年05月31日09:44 |
小字号

近年来,北海市委编办(绩效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人才强市”战略,主动履职尽责,积极开拓思路,创新工作模式,通过在广西首个创新设立“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池”和在广西教育领域首个采取预核编制的方式,为人才成长进步设职数、留空间,进一步释放和增强了人才活力。

突出编制统筹,为引进人才“搭台”

北海市委编办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重大民生领域人才需求、政策性安置等因素,综合分析研判年度人才引进编制需求,提前做好人才引进编制规划,增强编制保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创新设立“编制周转池”,专门盘活420名事业编制保障引进人才周转,并按照“统筹安排、特需特办,人编挂钩、人走编收”的原则,保证引进人才用编的灵活性。科学设立“职数周转池”,通过优化设置事业单位副科、正科级管理岗和专技岗位,破解了近年来引进的1200多名党政人才发展空间遇到职数限制的瓶颈问题,有效激发了引进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突出机制创新,为年轻人才“腾位”

北海市委编办通过积极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盘活空余编制,用于保障全市中心工作。结合党政机构改革、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以及其他领域改革等工作,通过加大职责相近、设置重复分散、规模过小、任务不饱满和职能职责消失事业单位撤并整合,有效盘活了资源存量,加强“人才编制”储备。合理调配编制资源,优先做好人才引进编制需求保障,对超编或满编单位引进人才的,采取内部调剂人员逐步消化等措施办法,腾出编制资源优先予以保障。强化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动态维护,定期对辞职、外调等人员进行清理清查,及时办理出编手续,腾退出编制资源,用于支持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引进。

同时,创新推行乡镇机构综合设置和人员统筹使用,实行“一个乡镇两个本”的编制管理模式,打破干部身份限制,畅通了基层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上升渠道。在核定职数规定范围内,按最高标准核定部门科级领导职数,特别是受行政编制总量偏少等因素的影响,各部门副科级职数偏少,影响干部梯次配备,按照单位科级个数比例创新设置副科级职数,拓宽干部的上升空间。

突出担当作为,为专业人才“扩路”

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核定下达教育、卫健系统事业编制总量,北海市委编办将编制管理权限交由教育、卫健部门,全面打通招才引智的“中梗阻”。截至目前,广西下达的事业编制周转编已全部核配到各个学校置换教师控制数,为稳定教师队伍起到了积极效果。同时,北海市委编办积极盘活一县三区教职工编制1000多名,聘用控制数600多名,在全市范围内调配使用,确保新建学校、新招生学校有编可用,妥善解决偏远学校空编率过高,热门学校无编可用的矛盾。

北海市委编办主动配合该市新建、扩建医院搬迁工程,重新为4所公立医院按设计床位数核定4000余名编制控制数,确保做到“编制等人”。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促进了人才合理流动、编制灵活使用,有效解决了各部门无编招人难题,及时补充新鲜血液。

突出优化服务,为青年人才“筑梦”

北海市委编办立足机构编制职能,主动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让各类人才在北海工作生活没有后顾之忧。通过开辟“绿色通道”,最大程度简化用编程序,对符合引进资格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及时纳入实名制管理。2021年,为市本级通过“绿色通道”、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式引进的215名人才办理入编(聘用)手续。

此外,北海市委编办积极优化人才服务流程,在组织部的指导下,印发《北海市引进人才服务工作方案(试行)》,对进人才办理入编、工资核定、编制划转等10类人才服务事项进行优化,为引进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2021年,为134名引进人才办理了工资、社保、薪资晋升等手续。通过定期召开引进人才座谈会,听取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及时解决人才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引进人才在北海工作得顺心、生活得舒心。(乔德和)

来源:北海市委宣传部

(责编:黄子婧、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