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打造西部民族地区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学院学生必修的一门实践课程,是学生系统学习基本实验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开端,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科学作风具有重要作用。自2011年以来,广西师范大学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团队依托物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坚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通过规范性和个性化并举的课程设置、分层分类教学的体系、开放式实验教学新方法,打造了一套具有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的大学物理实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分层分类的教学内容新体系。学院打破力、热、电、光、原等之间的界限,对原来的大学物理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统筹安排,从物理实验的研究内容和规律出发,将规范性和个性化实验教学有机融合,形成完整的分层分类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实验教学内容采用“三层一辅助”的教学体系结构,即:教学内容按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分成“A 类(基础)实验、B 类(专业)实验和 C 类(研究性)实验”三个教学层次。其中:A类基础实验面向所有理工科学生开设,属于专业必修课,侧重培养学生从事实验的规范性和科学性。B类专业实验面对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开设,属于物理专业必修课。C类研究性实验实行导师制,所有C类实验的项目设定、项目发布、项目研究与考核都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成绩纳入学分管理。辅助实验教学则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主要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学生科技社团等一系列综合创新平台来实现。
出版配套物理实验教材满足新教学体系需求。编写出版大学物理实验A(基础类),大学物理实验B(专业类)以及近代物理实验教材。教材根据学生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和实验能力发展规律,建立由基础到前沿、由接受知识型到培养综合能力型的分层次教学思想,合理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新教材内容注重实验设计思路、提供多种实验方案、增加了设计性实验课题、增添新的实验内容,反映了国内外实验技术方法以及实验教学改革内容,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新教材的编写吸收了广西区内多所高校教师参与建设,融入了各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的成果和课程思政建设内容,既体现了创新性又有很强的应用性,为广西区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新模式。全方位开放实验室,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放的,而且在实验内容和仪器设备等方面也是开放的,开放期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安排实验时间。建立开放式大学物理实验慕课网络教学平台,课前,学生通过线上课程设置的预习答题环节,提升预习效果;课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课后,线上提交实验报告以及进行线上讨论。混合式教学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质量。
在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近五年来,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25项,学生共发表学术论文88篇,学生获国家级各类竞赛奖励67项,每年有20%以上的学生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魏代会、周厚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