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广西要闻

石夏月:带着母亲儿子坚守大山教学点

记者彭远贺 实习生石鲜鲜
2022年04月18日07:57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变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亲您……”

“老师,您唱得太好听了!”伴随着歌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背着书包的小女孩雀跃着。

广西灵川县兰田瑶族乡南坳村的山间小道上,石夏月正在送一名学生回家。农忙时节,学生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放学接送,她不放心,便主动送孩子回去。

山路往上不远处的半山腰,就是东良教学点。在那里,石夏月度过了近三个年头。

2019年,年仅31岁的石夏月放弃城市的工作岗位,选择到东良教学点任教,通过考试成为这里唯一的教师。该教学点距桂林市区大概80公里,承担东良自然村盘家、桐油坳、河口共60多户孩子的启蒙教育。

东良教学点。受访者供图

谈及扎根大山深处的缘由,石夏月说起了自己的经历。

原来,她的家乡就在瑶族乡,也曾在教学点上过学。三年级时,她跟随父母进了城,自此感受到了城乡教育的差距。石夏月说:“到了市里的学校,我才意识到,原来还有水平这么高的老师,原来我可以拥有这么多元的学习生活。”

大学毕业后,换过多份工作的她最终决定回乡任教。“知识是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我希望可以给孩子们一个愉快的童年,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愉悦成长。”石夏月说。

开始,石夏月住在兰田乡枫木底村,离东良教学点约35公里。为了兼顾家庭和工作,石夏月骑着借来的摩托车往返教学点和住处。即便如此,山路不好走,她去教学点上课也需要一个多小时。有好几次,她骑摩托车爬坡时车轮打滑,连人带车摔倒在地。“现在她腿上还有疤呢!”石夏月的母亲粟秋连心疼地说。

放学了,石夏月送孩子们回家。受访者供图

后来,粟秋连实在不忍心女儿来回奔波,便在2021年带着石夏月五岁半的儿子搬到了教学点,“义务”地成为了学生们的“生活阿姨”。“平时,我帮着打扫操场,给学生热饭、切水果什么的,想着也可以为女儿分担一点压力。”粟秋连说。

母亲的到来,让石夏月有更多精力专攻教学,但她也坦言,复式教学确实困难重重。教学点一共有6名学生,年龄在5至7岁之间,分别上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因情况特殊,他们在同一间教室上课,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都是石夏月上。

“我一般是上完一年级的课再上二年级,或是在一年级学生在课堂练习时去带二年级。学前班的就跟着一年级的课文进度,但以听、看、读为主。”一开始,石夏月难以平衡各个年级的上课时长,花了半个学期的时间才慢慢适应。

然而,有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极为缓慢,在石夏月来之前学了一年多,1到10的数字都无法计数完整。

石夏月在教室里辅导学生。受访者供图

这个孩子是村里的留守儿童,被认为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大家都认为他的学习很难进步了。但在石夏月眼里,这个孩子喜欢学习,是可以改变的。

“这孩子有些调皮,但善良、很有爱心。虽然他学起来很吃力,但是能从他的眼里看到对知识的渴望。”每天放学后,石夏月单独给他辅导,从最基础的数字和拼音教起。

如今,这名曾被质疑的“问题学生”,已在山下的中心校上三年级。石夏月说,偶尔遇上,他热情打招呼,还送上他自己写的问候小卡片。

在教学点一年又一年,石夏月和学生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天气好的时候,石夏月会带着学生们去观察毛毛虫,启发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学习”;下雪了,她跟孩子们一起观雪、赏雪、玩雪,寓教于乐,寓学于趣。

石夏月带着孩子们玩游戏。受访者供图

为了让教学更生动,她自己买来投影仪。“想看清投影上的字,就需要拉上窗帘,但这样学生们就看不见黑板上的字了。”她还想在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给孩子们更好的学习条件。

“你笑起来真好看,像夏天的阳光。整个世界全部的时光,美得像画卷……”有时,石夏月在课间放起音乐,学生们高兴地跟着唱起来,半山腰上的教学点充满朝气。

粟秋连偶尔问起女儿的职业规划,石夏月坚定地回答:“坚守自己的岗位,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助力乡村教育,帮助山里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责编:彭远贺、许荩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