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市在乡村文化中融入兴农发展新元素

近年来,岑溪市秉持农村发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的理念,深入挖掘、继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将乡村文化融入新时代的内涵和兴农发展新元素,推进农业农村工作持续高质量发展。
把“脑储文化科技”用于实践
岑溪市依托“农家读书角”“乡村振兴学堂”“乡村人才屋”等载体,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同时,农技人员经常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以及深入村屯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并组织参训人员到种植养殖基地(园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观摩,形成了“在室内学习—到现场参观—入基地实践”的模式,注重引导群众把学到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知识和现代农业管理理念应用于农业工作实践,并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将知识转化为理论,理论转化为技能,文化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据了解,该市每年举办各类农技培训班870多场,培训农民7.2万余人次,该市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应用率超过85%。
以长寿饮食文化推动经济
岑溪市现有90—99岁老人2500多人,100岁以上老人110多人,素有“长寿之乡”的美誉,而水汶“五世衍祥”牌坊则是长寿之乡的历史性标志之一,仅水汶镇就有90岁以上老人300多人、百岁老人10名。近年来,该镇活用长寿饮食文化的资源优势,把富硒兆阳米、白玉淮山、粟米、水汶凉粉等保健养生食材以及春砂、益智、牛大力、鸡血藤、益母草等中草药药材打造成寿乡品牌。岑溪市则依托天龙顶、石庙山、白霜涧、五世衍祥牌坊以及各乡村旅游点等人文旅游景区的载体,把早以闻名的三黄鸡、豆腐酿、竹笋酿、苦麦菜、粟米粥、粟米饼和本地米酒等长寿饮食文化品牌发展三黄水蒸鸡连锁饭店、农家乐饭店、乡村游饭店、康养中心等经济实体,推动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据岑溪市旅游中心统计,该市2021年接待游客681.58万人,旅游消费73.28亿元。
把文艺诗词文化融入农村
行走在岑山溪水,随处可见山涧溪流放歌,田间地头作诗,村里广场跳舞,群众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活跃于民间。这边水汶曾子村“山歌节”群众纵情放歌,将群众凝聚起来了;那边岑溪市与广东信宜市在石根山举办的“民歌节”欢歌笑语,把文化东融融合起来;更有乡村夜幕下,村共戏台上一场场以农耕故事为主的牛娘戏和现代歌舞小品等艺术次第开锣演绎,为群众送上了一道道丰富的文化盛宴,观众舒心地笑了,乡村文化振兴的“精气神”提振起来了。
岑溪市还在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屯景点举办与广东、广西周边县市诗词协会的文化交流联谊会、摄影家协会采风交流会等活动,把诗词文化和摄影艺术的浓厚氛围带入农村,激活了乡村文化的一潭春水。据悉,该市2021年至今共组织送戏剧、送电影下乡500多场次,观众6万多人;举办诗词文化、摄影艺术交流联谊会20多次,参加交流人数250多人。
把勤俭文明新风融入农户
“院子搭配种上四季开花的植物,平时有空就约上几个朋友,三杯两盏淡酒,一户清茶,闲坐庭前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也挺好!”水汶镇曾子村村民阿林看着自己的花园赞叹道,他主动配合乡村风貌提升行动,把自己的院子改造成了“微花园”,成了村中最美农家庭院的典范。
据悉,岑溪市通过实施推广“一约四会”制度和开展文明户的评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勤劳致富、勤俭持家、节俭办理婚丧嫁娶事宜,破除陈规陋习。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乡邻居里办理愁事难事大事“搭把手”,促进了农户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及村风的向好发展,推动了乡村治理“德治”水平不断提升,使文明风尚成风化俗,蔚然成风。(梁铁 李瑞江)
来源:岑溪市乡村振兴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