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海洋牧歌 北海“蓝色粮仓”鱼肥虾蟹多

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礁体运输。 (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供图)
在冠头岭西南侧10米等深线附近海域,平静的海面上波光潋滟,而海水里投放的人工鱼礁,孕育着无数的海洋生物。这里是精工南珠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该海洋牧场的建设运营悄然改变着传统渔业生产方式,蕴含广阔的发展空间。
北部湾是我国的著名渔场,这里海岸线蜿蜒曲折,海湾滩涂众多,港湾和浅海水域水质好,自然饵料充足,为发展渔业提供了良好条件。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人类活动干预的持续影响,北部湾近海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渔业资源衰退等问题逐渐显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日益重视海洋生态保护工作,海洋生态修复投入不断加大,海洋牧场建设正是其中重要的措施之一。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支持集约化海水健康养殖,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等。
五年来,北海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守着得天独厚的“蓝色宝藏”,做足海洋文章,努力将海洋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致力打造海洋牧场,让深海成“良田”,实现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助力向海经济发展。
2020年12月,精工南珠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成为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020年第六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之一。该示范区是我国南方唯一以民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海洋牧场,实现了广西民营企业海洋牧场建设“零”的突破。
“前年,牧场投放了1.7万空立方米人工鱼礁。去年,进行了增殖放流,放流50万只马氏珠母贝(大贝),3万只花刺参。”广西精工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海洋牧场还在建设阶段,已经完成了前期投礁工作,还将陆续开展增殖放流,最后再建设监控平台。
“海洋牧场在一定海域中,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生态工程建设,修复或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并对生态、生物及渔业生产进行科学管理,形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海洋空间。”海城区海洋局局长蒋伟添告诉记者,包括精工南珠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在内,海城区已策划了3个海洋牧场项目,分别为海城区生态海洋牧场项目、社会投资海洋牧场项目及经营性海洋牧场项目,海域总面积约1.7万亩。
各级海洋牧场的建成,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育场所,既做好了净海、护海、用海、管海的文章,又在保护性开发治理中,使深远海成为“良田”。据介绍,人工鱼礁投入海底以后,受海潮的影响,其周围水体的压力场重新分布形成新的流场流态。水体上升、涡动、扩散,形成异常活跃、生产力繁盛的小型人工生态系统。促进资源自然增殖,实现高生物量水平的生态平衡,维护海洋渔业的健康发展。经市海洋局技术人员监测,在海洋牧场人工鱼礁投放1个月后,礁体即出现附着生物;3个月后,附着生物覆盖礁体表面30%;6个月后,附着生物基本覆盖礁体表面。礁体及附近出现大量的小型鱼类、小型节肢动物和甲壳类动物。鱼礁区及毗邻区海底环境的底质样品分析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的底质环境要比沿岸海域理想。
记者从市海洋局了解到,我市持续加快海洋牧场建设,促进渔业资源修复,改善海洋生物栖息地生态环境,培育向海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向海经济扎实推进。目前,我市已建成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除了精工南珠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还有位于银滩南部的北海银滩南部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据悉,北海银滩南部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目前,该项目在有条不紊进行中,示范区已累计完成1500个礁体制作,累计投放礁体1400个,礁体在线监控系统已安装完毕。
同时,我市还组织各级增殖放流海洋生物苗种,进一步促进北部湾渔业种群资源恢复,促进渔业效益增长。
回首过去五年,北海不负嘱托,精心描绘向海图强蓝色画卷,推动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预计680亿元,同比增长9%,占广西海洋生产总值38%左右,近五年北海海洋生产总值均位居全区第一。(记者 黄金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