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如何适应教学情境
——评《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研究》

《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研究》封面。科学出版社供图
新时代学校评价改革的关键环节在于革新学校内部教学评价的机制和结构。国家标志性教育评价改革政策方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阐明了“改革学校评价”的教育评价目标,并指出了革新大中小学幼儿园评价标准和体系的要求。承接时代的政策背景,学校评价需要迈向新的评价格局。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领域,教学评价是实现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目标以及推动教育评价革新的关键环节。张瑞博士著的《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研究》(科学出版社),围绕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两大要点,从当前学校教学评价“与人无涉”的实际状况分析,从丰富多元、复杂流变的学校教育教学情境角度展开研究,旨在探索彰显“人性化”评价理念的方案和体系,力求强化教学评价服务于学生素养发展的教学改革导向。
揭示课堂教学情境的隐性要素
该书针对传统学校教学评价漠视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复杂性、流变性、发展性等动态特征,致力于构建一种以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结合、教学相长的评价体系。该书提出的教学评价“情境化”理念本质上是以彰显人与人相互理解为主旨,在学校教学情境中遵循人的活动发展主体逻辑,破除教学评价“与人无涉”的技术规范,构建契合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决策、改进的价值理性的评价体系,这在该书中具体论述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个主要板块的评价体系。其中,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基于学校教学情境变化的不同阶段,建构了相应的涵括预期、过程和成果三个阶段在内的评价指标、内容;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立足不同的教育目标分类,探究了学习情境与认知、情感、技能和行为四个基本目标领域的关联点,从而设计适应不同学习情境的评价方案和策略;接着,为保障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效运作,著作构建了信息加工、反馈的元评价机制,为评价实施提供动力支持。该书所描绘的详细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及保障机制,对课堂教学具有一系列隐性影响。第一,该教学评价体系以情境探查为评价的过程条件,强调教学主体积极地探究认识教学客体、教学环境;第二,解蔽传统教学评价中的碎片化、静态化、去整体化或背景化的评价现象,还原评价场景的即时性和延续性、生成性和真实性、整体性和丰富性样态,能够即时、有效真实地采集课堂教学情境中隐含的要素或信息;第三,该书根据“情境”的基本特点,提出根据教师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学习迁移类型的不同,将教学情境的时空变化划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相应地,可以从不同程度上评估影响教学情境的因素;第四,该书详细阐述了教学评价体系的情境性评价指标的设计和遴选以及评价标准的说明,这种从“理论性”评价走向“实践性”评价、从“背景化”评价走向“场景化”评价的文本表达,是当代教学评价发展的一个方向,即注重评价的自身情境。在研究视角方面,该书不同于以往教学评价类专著,立足于宏大庄严的评价视角,而是转向微观的课堂教学情境,关注课堂教学样态,秉承逻辑思辨的评价思维转向采取经验总结、循环实证、质性和量化评价结合的方式,探寻预设和生成统一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深化对教学情境的理解和表达,揭示教学场域的深层要素。作者提出的“情境适应性评价”命题不是高位的理论,也不是实践的依附,而是反思与解读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是介入教学评价实践的一种智慧。
基于教与学过程的系统监测
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校教学评价应融汇形成性、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理念,但在当前的教学评价实践中,鲜有研究关注以具体的评价模式、体系来套用这些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评价理念。而该书在阐发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的立论根基、价值诉求和多维表征时已蕴含上述评价理念和形式。例如作者在第一章详细论述了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的实践逻辑是生成,价值逻辑是发展,理论逻辑是遵循以理解对话为基础,注重过程性、发展性等共性的增值评价、CIPP评价、“第四代”评价等理论,建构以“输入”“过程”“输出”为递进结构的系统化的教学监测体系或机制。这在该书的后续章节上也可以体现,如设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时,指标设计的情境适应性体现在考量教学运作的前中后期三个阶段,并在每个阶段设计分段式评价指标和内容,评价指标系统涵括了对纵向结构层面教学环节如教学要素、教学媒体、环境等客观性教学变量与横向结构层面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主观性教学变量,其实质过程是通过全方位评价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要素,把握教学情境演化的内在机理及其结构关系,进而为改进课堂教学提供决策信息和依据,提升教学质量。该书在教学评价研究上建构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勾画了一幅强调从系统整体的角度认识教学过程情境画面。基于此,该书所阐释的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兼顾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兼容的变化状况,藉由系统化的教学监测特征和结构化的阶段性评价指标体系。且该书在评价方法上基于预期和运作以及成果三个情境环节阐发了不同的评价策略,可见情境适应性评价在内容设计、方法采用上都需相互呼应,亦是为了满足不同情境对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该书通过将指标体系运用于研究中的教学案例,以实证分析和质性描述结合的研究方法融汇了形成性、过程性、发展性、动态性的评价功能,这在学校教学评价事务的实践运用层面上有着极大的效用。
彰显“以学评教”的评价理念
该书在学生学习评价体系部分构建了教学评价围绕学生中心的“认知”“技能”“情感”“行为”为评价目标领域的情境适应性评价体系,以评估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养成、品格塑造三个层级目标的实现程度。该书关于上述提及的学生学习评估领域,其涵括的学习目标分类呈现为逐级深入的层级结构。例如认知领域中记忆、理解、应用是低层次的认知活动,而分析和创造属于高层次认知活动,其他领域亦然。那么如何评估学生在此分类目标的实现程度呢?情境适应性评价给出了答案,即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将知能与学生的学力、素养融合展开评价,不同于以往学校教学评价中沿袭标准化、程序化的技术理性,将专业知识内容掌握、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作为指向性的评价标准和确定性的评价结果等传统评价惯习。该书中关于学生学习的情境适应评价体系认为学生是变化发展、独立、完整和能动的个体,教学评价应是基于专业维度的知识考评,通过融合其他领域的评价,获取学生在表现性评价上的综合信息,这种表现性评价表征为对学生发展的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因素。学生学习情境的目标领域超越了传统教学评价以知识授受、能力培养为单一目标的评价思维模式,构建起以知能锻造为基础、情感观测为过程、个体行为表现为关键的“以学评教”的整体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计和遴选以能够观察和测度的教学事实、文本、问题、现象为指标内容的来源,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既考察学生学习过程的硬性指标,也兼顾学生内部变化如学生学习兴趣、动机等柔性指标,评价内容多元化。概括来说,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本质上是一种指向深度学习和表现的评价操作体系,其不仅考察学生个体在知识概念等认知层面的学习,同时关注行为表现层面的状况,并在评价子体系中加入行为考察、情境测验等教学评价方法,评价过程不仅关注学业结果,而且注重个体学习发展的前后变化。
概言之,《情境适应性教学评价研究》这一著作在研究学校教学评价方面,无论是理论分析框架还是研究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如该书中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不仅突破了现有教学评价研究理论范式的局限性,而且对当下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学业质量监测的开展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在当前我国倡导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该书针对学校教育评价场域开辟了新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路向,为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革新以及锻造教师的教学评价素养提供了较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同样,书中也不乏有比较独到的见解和启迪性观点。与此同时,该书还结合学校教学发展与改革实践,从评价体系建构的立场上提出了一系列的评价观点和对策,对从根本上完善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熊孝梅 覃千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