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要闻

“河池学院是作家的根”

——新时代多民族地区文学发展路径暨河池学院作家群研讨会举行

2021年12月08日16:30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研讨会现场。河池学院文传学院供图

12月4日,新时代多民族地区文学发展路径暨河池学院作家群研讨会在河池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作为河池学院70周年校庆文学周重要活动之一,由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主办。班源泽、凡一平、田湘、区晓菲、费城、杨合、又见、卢俞州、覃展、宋先周、寒云、牛依河、桐雨、韦云海等河池学院知名校友作家及媒体记者等4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河池学院副校长贺卫国致辞,文传学院院长欧阳珍、副院长陈代云、创意写作中心主任黄土路分别主持。

贺卫国在致辞中介绍,河池学院文学创作传统由来已久,已经成为广西培养文学人才的主要阵地之一。目前该校文学社团规模壮大,学科建设完善,引进多位驻校作家,文学创作和文学教育成绩显著。据统计,河池学院在办学70年历程中,在韦启良、韦秋桐、李果河、银建军、温存超、谭为宜、钟纪新、何述强等作家教师指导和带领下,已有43名学生、校友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和广西作家协会,被称为“河池学院作家群”。比如著名小说家东西(本名田代琳),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上的恋人》获第十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著名小说家凡一平,铜鼓奖、百花文学奖、小说选刊双年奖、十月文学奖等获得者。著名诗人田湘曾获《诗歌月刊》年度诗歌奖、广西文艺铜鼓奖等。同时,涌现出班源泽、黄土路、又见、费城、韦云海等10位中国作协会员,杨合、牛依河、桐雨、卢俞州、蓝瑞柠、寒云、谭壮满、巴雷河、刘景婧、颜晓丹、孟爱堂、韦克友等广西知名作家,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作家传承有序、格局较完善的河池学院作家群体。

凡一平在会上首先感谢河池学院对写作人才的关注与培养,他认为“好学校是一座靠山”,母校不仅在校期间给予他帮助,走入社会后也同样倍加关怀。正是母校这种精神力量的支撑,使他坚持文学创作直到今天取得一定成绩。他认为现在是广西文学发展的好时期,广西每年投入数百万文学扶持资金,极大鼓励了广西作家更加勤奋地写作。谈及文学创作,他认为首先要有热爱,对写作保持热忱,把它当做一件快乐的事,一个愉悦的过程,文学是一种疗伤的工具,既可以平复内心,又可以愉悦别人;其次要有悟性,除了天赋之外,也可通过后天努力开发,注意观察生活、体会人生,发现生活的同时发现自己;最后,还要坚持,抵住诱惑,不忘初心去创作。作家是没有退休的,随着岁月和经历的累积只会越写越好,或许60岁后会成为他另一个写作黄金期。

班源泽在会上说,文学生命的延续靠培养,河池学院在文学人才培养传帮带方面做得非常好,“河池学院迎来了文学创作的春天”,学校上周刚刚举办东西、凡一平新书研讨会,接着又开这个研讨会,说明学校对文学创作高度重视。继而谈到作为一个非专业作家业余从事文学创作时应该注意处理好工作与写作、数量与质量、积累生活与创新等几个关系。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与本职工作并不冲突,但需要保持足够的激情、热爱和坚守,多参加相关活动,积累生活,丰富素材,打磨精品,多学多写才能进步。

田湘在会上说,“河池学院是作家的根”。文学氛围对文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榜样的作用和力量不可忽视,他高度认同母校引进驻校作家这一做法,教文学的老师必须懂文学,作家教写作更加有利于培养作家。谈到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以及文学创作的功用问题,他认为莫言“文学是无用的”只不能过于重视功用,无用就是有用,愉悦内心是最大的功用,他也提到文学有疗伤的作用,虽然不能治愈疾病,但可以带来精神力量。关于诗歌创作,他认为应该多读小说,想写好小说也应多读诗歌。诗歌的张力很重要,写诗不能太实,不用思考就能明白的诗是缺乏吸引力的,语言张力在文学创作中必不可少。他还强调创作需要对文学的热爱和悟性,还需要坚持,坚守初心创作很重要,热爱文学就要大量阅读,大量创作。

又见在会上首先感谢母校的栽培。毕业20年来,他到过很多部门工作,主要是从事公文写作,文学创作曾被迫中断,去年才给自己加压重启文学创作,两年来完成了两部散文集和一部诗集的创作,并于今年成功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谈及文学创作的感想,他说“文学就像暗藏于心底的火碳,只要保持那份热情,在适当的时候有风吹过,就会重新燃起大火。”他认为学习写作,首先要学先人的文章,特别要从先人文章的最源头学起。“哲学和历史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源泉”,多读多写才能化为己用,形成个人风格。作家写作离不开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作为河池作家一定要汲取那种大山大河的精神力量,通过文学形式传达民族精神。

河池学院教授杨亚林从学术的角度谈河池学院作家群的印象。他首先与自己当年的求学经历对比,认可河池学院的写作人才培养形式认为河池学院作家群以校名为中心,形成全国开花的势头,氛围良好,高度凝练了民族性和地方性。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着时代性和特色创作的问题,特色包括民族性、地方性、民间性,他认为当前河池学院作家群可能还存在着过于地方性和过于时代性的问题,而创作不能过于地方性,否则会失去向外张望、与时代相接轨的空间,也不能太过时代性,题材要注意同质化程度,避免过多依赖时事热点的问题。所以河池学院作家群还要更加深入思考,写出症候背后的生命问题,艺术形式才有继续创新的空间。

会上,区晓菲、覃展、韦云海、宋先周、寒云、谭壮满、牛依河、费城、谭为宜、钟纪新、周淑婷、颜晓丹、陈大佐、桐雨、蓝瑞柠、羊狼等围绕学院文学发展、文学创作及如何突破等内容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回顾学院70年来写作人才培养成就,展望学院写作人才未来,表示会汲取河池多民族文化营养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探索写作人才培养路径、符合时代与个人写作路径,继续努力创作,保持写作势头,创作出更多切合新时代发展的作品,为新时代添彩。

最近,《民族文学》刚刚发布2021年12期目录,河池学院作家群有3人荣登此刊,其中黄昌斌、那燕为在校学生。据悉,河池学院目前活跃着南楼丹霞文学社、白云诗社等10多个文学社团。河池学院作家群中近30人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集达60余部,在校生每年在各类文学刊物发表作品200篇以上。其中有作品荣获鲁迅文学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广西文艺花山奖、《小说月报》百花文学奖、《小说选刊》双年奖等重要奖项,被文艺界誉为“河池学院文学现象”。(黄浩云)

(责编:伍迁、叶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