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广西要闻

广西濒危植物资源保护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

蒜头果首次野外回归

2021年11月05日09:38 | 来源:广西日报
小字号

蒜头果幼苗回归野外种植

蒜头果因果实及种子酷似蒜头而得名

人工培育的蒜头果幼苗

10月26日,在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将2000株人工培育的蒜头果幼苗回归野外种植。这在广西尚属首次,标志着广西蒜头果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进入了一个新起点,将进一步丰富蒜头果遗传多样性和维护其群落稳定性,有助于提升广西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水平。

蒜头果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种质资源,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红色名录)中,被评为“易危”等级的濒危物种。

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的野外回归,是一项困难的工作。 “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开展蒜头果的保护与研究,并积极与云南等区外科研单位开展交流合作,攻克了繁殖技术难关,对挽救这一濒危物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自治区林业局总工程师李巧玉说。

蒜头果主要分布于广西西部石山地区和云南东南部等狭窄区域。广西是蒜头果种群分布区域最广的省区,发现地遍及12个县(市、区)。虽然分布地域广,但因其数量稀少、物种自然更新困难以及人为破坏等因素,数量不断减少,一度面临濒危境地。

2014年,广西林业部门对分布在大新、隆安、百色以及河池等全区各地的蒜头果种群数量进行摸底调查。当时的调查显示,广西野外蒜头果树种仅存5800余株。

“它的果实为大粒种子,难以远距离传播繁育,不利于种群扩大。另外,它的果实富含油脂、淀粉,是松鼠等小动物取食的最爱,动物啃食后其种群更新将遭到破坏。”自治区林业局高级工程师唐黎明介绍,这些都是导致蒜头果种子数量逐年变少的原因,急需通过采取人工干预保护,让其脱离濒危险境。

为加强蒜头果种质资源保护,去年开始,广西将蒜头果研究列入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资助项目,在自治区林业局主导下,由广西中医药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广西林科院等科研单位共同组建科研团队,对广西蒜头果展开人工培育研究。科研团队完成了蒜头果的野生资源情况普查并对其生存现状进行了初步评估,攻克了种子繁殖技术难关,种子发芽率达90%以上,并在黄冕林场、林科院建设了两个种苗繁育基地,开展人工试验种植,目前已繁育出2.8万余株苗木。

“与以前开展的学术研究不同,这是广西首次通过政府主导对蒜头果开展的保护性研究,并且对物种的人工培育技术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唐黎明介绍,蒜头果在原生地乐业进行野外回归种植,能有效保证其成活率及其居群快速形成,为今后的良种选育、杂交育种和石漠化区域栽培实验,以及珍稀物种的保护、产业利用奠定良好基础。

广西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3位,仅次于云南、四川。近年来,广西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白头叶猴、鳄蜥、东黑冠长臂猿等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德保苏铁、资源冷杉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扩繁回归取得重大突破,已建成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地保护了9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

蒜头果主要生长在石灰岩地区,虽然遭遇种群繁衍力减退等困境,但广西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依然是蒜头果生长的最佳栖息地。在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仍保存有全区最大蒜头果野外居群。在这里生长着1000株以上原生植株,是蒜头果天然分布的资源中心。“下一步,广西将加快推进蒜头果的良种选育、无性繁殖技术、濒危机制、有效成分合成机制等研究,通过种群原地保护和异地保存技术研究,不断提高回引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技术,有效增强种群的自我维持能力和遗传多样性,使蒜头果脱离濒危险境。”李巧玉介绍。(记者王艳群 通讯员张振球 文/图)

(责编:庞冠华、周雨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