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广西要闻

歌海泛舟:广西民歌之旅

——《广西民歌》新书分享会在南宁举行

2021年09月24日11:41 |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小字号

嘉宾对谈现场,左起黎学锐、覃祥周、廖明君、梁汉昌。漓江出版社供图

人民网南宁9月24日电 (伍迁)9月22日, “歌海泛舟:广西民歌之旅——《广西民歌》新书分享会”在广西艺术学院独秀书房·广艺店举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出版管理处处长黄品良,《广西民歌》作者黎学锐,广西民族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廖明君,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梁汉昌,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覃祥周,以及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和漓江出版社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新书分享会。

《广西民歌》为首套立体式展现广西文化的通俗文化丛书“文化广西”的其中一本。“文化广西”出版统筹郭玉婷表示,该丛书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策划出版,全套丛书共有32本,包括文学、艺术、风物、遗存、史传5个系列和1部综合性专著,特别强调可读性、趣味性,目标是打造成初中以上学历的读者都可以阅读,广大读者尤其是农民朋友看得懂、传得开、留得下的文化广西简明读本,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理解广西、亲近广西、热爱广西。

广西是名副其实的歌海,12个世居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这些民歌,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又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精神气质与艺术智慧。它们在广西的土壤上各自生长,然后沿着河流、走廊散布开来,汇聚成星星般密布的歌圩点,最终变成覆盖整个广西的歌圩海洋。如何才能既符合“文化广西”丛书的整体定位,满足“10万字版面字数、210页内容体量”的要求,又能充分带领读者遍览广西歌海风光呢?

漓江出版社社长刘迪才表示,《广西民歌》以条目式展现的方式,全面介绍了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民歌,基本映射出了广西民歌分布的版图。并通过对12个世居民族及其族群民歌的代表作品进行评鉴,揭示各类民歌的独特形制、音韵,以及它们所承载的生存情感与文化信仰。图书内容简明扼要,涵盖全面,在一定程度上,作品书写的广西民歌概观性是此前述及广西民歌的专著或文章都未能做到的。《广西民歌》的作者黎学锐、罗艳关于广西民歌丰富性、活跃性的认知,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作者黎学锐分享了《广西民歌》的创作心得。他认为,以口头传唱为主的民间歌诗传统和儒家诗文传统是双峰并峙的,前者尽管长期被贬抑,但它并没有停止发育,反而在民间社会里野蛮生长,与儒家诗文传统相似,同样孕育形成了一条蔚为壮观的文化河流。他还认为,大众对歌仙刘三姐存在误读,认为她只是壮族歌仙,实际上她是广西多民族的歌仙,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汉族等,都流传有刘三姐的传说与歌谣,这可以佐证歌圩在广西遍地开花的文化事实。

《广西民歌》新书分享会在南宁举行。漓江出版社供图

参加新书分享会的嘉宾都是学术界的名家。廖明君长期从事岭南地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著有《壮族自然崇拜文化》《刘三姐》《铜鼓文化》《刘三姐歌谣·风俗歌卷》等专著。梁汉昌从2002年起,利用业余时间踏访上千个偏远的少数民族村寨,用民俗摄影的方式,“抢救性记录广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出版了《没有围墙的民族博物馆——广西隆林》等民族文献画册,曾获第六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覃祥周曾担任广西山歌学会会长,获 “广西民间文艺突出贡献奖”和“歌王大赛优秀歌师”称号。

廖明君分析了包括刘三姐歌谣在内的广西民歌的内涵和外延,将之总结为“以歌代言的诗性智慧”,并畅想传统歌谣适应时代变化的新路径;梁汉昌展示了自己采集的广西民歌影像素材,介绍了自己主导建设的生态综合示范村古岳坡打造壮乡“歌窝”的实践。

作为《广西民歌》的图片作者,梁汉昌讲述了他认识中的广西民歌的自然空间与文化空间。此次他为《广西民歌》提供的图片反映了广西民歌与自然环境、民俗文化的关联性。另外,图书还配置了从民间采集的、用民族语言吟唱的原生态民歌精彩唱段,让读者可以获得视听结合的沉浸式阅读体验。

覃祥周展示了现场即兴创编的歌唱才情,用壮语、桂柳方言、英语等多种语言和曲调来演绎广西民歌。现场读者报以热烈的掌声,有的读者朋友还用手机录下这一精彩时刻。对于当下民歌的传承,覃祥周也有自己的见地,他勉励年轻读者要做到“三懂”,即懂民族语言,让民歌能在陆地上跑,懂得把民歌翻译成汉语,让民歌能在水里游,懂得把民歌翻译成英语,让民歌能在空中飞,飞出国门。这也是讲好广西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方式。

据悉,作为广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扶持项目,“文化广西”丛书旨在弘扬广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方文脉,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自信,助力广西文化旅游强区建设,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推动下未来将继续开展全覆盖、立体式的宣传推广活动和新书分享会。

(责编:伍迁、叶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