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广西频道>>广西要闻

为生命接力续航,15天内4名爱心人士捐献造血干细胞

2021年07月16日09:45 | 来源:南宁云—南宁晚报
小字号

  为生命接力续航,他们让饱受疾病困扰的患者重获新生

  15天内4名爱心人士捐献造血干细胞

  吴老师与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志愿者合影。百色市红十字会供图

  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白血病、地中海贫血等重症疾病的有效方法,多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患者就多一分生的希望。7月15日,记者了解到,进入7月以来,广西陆续有4名爱心人士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们用爱心点亮生命,用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

  新闻工作者为濒临破碎家庭点燃希望

  记者从百色市红十字会了解到,7月初,百色市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李先生在柳州某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悬浮液235毫升,成为全国第11604例、广西第401例、百色第18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从上大学开始,李先生就坚持每年献血,献血证已有10多本。毕业后,他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经常接触到一些因病致贫的家庭,也时常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各种因病筹款救助的信息,体会到他们在病魔面前的无奈与无助。

  在2017年的一次献血中,工作人员告知李先生,可以加入中华骨髓库,让身患白血病和重症地贫患者多一线希望,他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2019年,当百色市红十字会第一次通知他配型成功并征求他的捐献意愿时,他立即答应了。

  可惜,李先生还没来得及做进一步检查和准备,那名患者就因病情紧急,李先生只能提前终止了捐献流程。为此,李先生深感遗憾。

  2020年,他再次接到百色市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和另外一名地中海贫血病患者匹配成功了。今年,在配合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完成高分辨和全面体检等前期准备工作后,7月1日,李先生踏上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希望之路。

  李先生说,在庆祝建党100周年这个重要的日子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在他的心里有着特殊的意义。“捐献过程很顺利,和平时献血差不多,并无更多不适感和疼痛感。这是我一次成功的体验,值得自己和更多的爱心人士分享。”

  捐献后,他收到了来自受捐者家长的感谢信。平淡的文字,真挚的感情,李先生从字里行间感觉到了受捐者家长看到希望曙光的那种激动心情,也仿佛看到一个饱受病魔折磨而濒临破碎的家庭重获新生。

  他放下工作去捐献,善举获公司支持

  7月初,在南宁,玉林小伙覃先生为一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成功捐献了200毫升左右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成为中华骨髓库第11614例、广西第402例、玉林市第11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15年的一天,正在读大学的覃先生,看到校园里的献血车便毫不犹豫地走上去,撸起袖子要献血。工作人员向他介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内容,覃先生没有多想就申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18年,他得到消息,有个患者跟他初步配型成功,需要他去做高分辨采样以进一步检查、分析、配型。当时的他对采集造血干细胞的过程并不了解,本着“能救人就赶紧捐献”的想法,他一一配合,然而做完之后却没了下文。后来他听说,当时有几个人同时符合初步匹配,患者有了更加合适的配型。

  今年4月底,已返回玉林工作的覃先生,突然又接到了玉林市红十字会的电话。正准备出差的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而公司知道他的大爱善举之后,为了让他安心休养身体,安排其他人代替他去外地出差。

  经过高分辨采集,结果合格,全面体检也合格,确定他符合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条件。捐献前,他每天需要打两针动员剂,打完后浑身乏力、肌肉酸胀,就像得了重感冒一样难受。但为了救人,他都默默忍受下来,家人打来电话,他只字不提不舒服,不让家人操心。

  覃先生希望这袋饱含希望与祝福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能帮助患者摆脱疾病困扰,早日康复,也希望能有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到志愿者中来,给更多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

  阳光小伙入库9年终如愿捐献

  7月初,经过5小时的采集,沈先生成功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混悬液100余毫升,成为全国第11639例、广西第403例、柳州市第60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沈先生是一个帅气阳光的小伙,2013年他志愿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到今年已是第9年。年少时的他就有一颗奉献的心,18岁生日时因体重不足而未能实现的献血梦,在20岁时得以实现并延续至今。

  今年4月,沈先生与求助的血液病患者初配型结果相合。当他接到柳州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并得知患者急需帮助的情况,他立即安排好手头的工作,积极配合通过了高分辨配型、健康体检,最终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

  捐献过程中,沈先生还不忘“鼓动”身旁的朋友一同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列中来。患者家属给沈先生的感谢信中写道:“等孩子长大以后,我也会让他做个有大爱的人,不忘您的恩情。”沈先生看着感谢信说:“一切都值了!”

  中学体育老师消除误解成功捐献

  7月中旬的一天,捐献者吴老师在采集床上连续躺了几个小时后,顺利完成了19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的采集,成为全国第11626例、广西第404例、百色市第19例、百色右江区第3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吴老师现任百色市右江区某中学体育教师,平时爱好体育锻炼。2015年大学期间,他在献血时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020年11月,他接到百色市十字红会电话告知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筛配型结果相合。刚开始,吴老师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存在误解,以为是用大针管从腰椎抽取骨髓,对捐献有过迷茫和担忧。通过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多次耐心讲解和动员,吴老师放下了顾虑。当他把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消息告诉家人时,家人都表示支持他的决定。同时,学校领导也都非常支持他的善举,这更坚定了他完成捐献的信念。

  7月初,吴老师完成学校暑期教师培训后,住进了采集医院的VIP病房开始注射动员剂。随后的几天里,他出现了肌肉酸胀等类似重感冒的症状。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以及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下,吴老师以积极乐观和饱满的精神状态,配合了干细胞的采集工作。

  吴老师说:“面对新冠病毒肆虐,国家赠我疫苗,让我有机会用爱心去回馈社会。今天,我能以健康的身体捐献造血干细胞去帮助患者,这是我的荣幸,希望患者早日康复。”(记者韦薇 通讯员黄冰 罗琼 李雪霞 实习生唐刘子珺)

(责编:陈露露、李敏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