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学院图书馆。董治安摄
“十三五”期间,贺州学院主动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应用型发展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迈进,着力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成为广西转型发展试点高校。
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校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个,其中1个通过了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验收;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1个、全区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1个;获第二届自治区文明校园表彰;入选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计划6人;获命名高校星级基层党组织23个、广西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个。与贺州市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学院,与贺州市委宣传部、广西日报社共建广西首个“融媒体学院”,与贺州市委组织部共建“党建融媒体梦工场”等协同育人平台,打造德育新模式,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
紧密契合地方产业布局,构建应用型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4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双万计划”2020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位居广西同类高校前列,实现历史性突破;入选广西一流本科专业9个、入选广西一流课程8门;获批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5个;1个专业顺利接受师范类专业第二级认证专家进校考查;新增校企合作办学专业7个;特色思政金课《壮美广西》广获好评。对接贺州三大“千亿元产业”及“3+6”产业集群,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碳酸钙资源综合利用、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3大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大食品、大材料、大旅游、大信息、大教育等5大专业集群。以支撑服务新工科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打造新型育人平台。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学校引进凤凰卫视集团·凤凰教育、中兴通讯、华晟经世、华为、新道科技、甲骨文等行业企业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平台、行业学院等,构建了基于课堂、基地、平台、园区“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1金、2银、9铜,实现国赛金奖、单项奖和集体奖“零”的突破。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全国性赛事)奖项342项。学校成为广西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众创空间被确定为“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新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平台12个,获批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7项。
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广西一流学科(培育);新增广西碳酸钙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级学科平台、广西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等4个市厅级学科平台,实现省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成为共建“广西东融智库中心”主体单位。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立项1项,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4项、其他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实现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级重点项目、广西科技重大专项立项零的突破,科技成果在碳酸钙千亿元产业中实现转化。
数量与结构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水平逐步提升
学校引进硕士以上人才351人,新增各类高级专门人才33人。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广西特聘专家1人、广西高层次人才3人、广西高校卓越学者1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1人、自治区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4人。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广西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各类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3项、教学能力竞赛奖16项。
坚持传承创新,地方民族文化育人特色鲜明
学校充分挖掘地方本土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族群文化、语言文化、瑶族文化等育人品牌,以文化人不断推向深入。建成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贺州语言文化博物馆、国家级非遗名录《瑶族服饰》传承基地等,两个博物馆先后列入国有博物馆名录,分别是广西高校首个综合性国家博物馆、全国首个专业实体语言博物馆。《桂东北地方方言地图集》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基于地方本土文化传承创新的《扶瑶织梦》《瑶蓝之旅》《数字方言博物馆》《瑶若诗》等项目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银、铜等奖项;50集《潇贺往事》系列纪录片在贺州电视台、央视频、学习强国等平台播出。
“十三五”时期,是贺州学院发展最好最快、特色凸显的五年。以此为新的起点,学校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突出应用型的底色,保持地方性的本色,加强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提升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注重凝练办学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董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