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调研现场
2021年3月3日至3月8日,为贯彻落实《中国矿产地质志 广西卷》全国终审会议精神,进一步丰富、完善《中国矿产地质志 广西卷》总志及普及本内容,《中国矿产地质志 广西卷 普及本》研编项目组全体成员,深入河池南丹大厂矿区、贺州平桂矿区野外考察调研。自治区地矿局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中国矿产地质志 广西卷》主编战明国参加考察调研活动。
广西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贺锡”“宜砂”“桂粉”自古名扬天下,近现代河池南丹大厂矿区更是被誉为“中国锡都”“世界铟都”“矿物学家的天堂”。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记》全书六十余万字,其中记述游历广西的《粤西游日记》就占了篇幅的约三分之一,共写了约280篇游记,足可见广西在这一书中的重要地位。1637年农历闰四月初八,徐霞客由湖南进入广西,历游全州、兴安、桂林、永福、柳州、柳城、融县、象州、武宣、桂平、陆川、玉林、北流、容县、贵县、横县、邕宁、南宁、隆安、天等、大新、崇左、扶绥、宾阳、上林、忻城、宜山、河池、南丹等地。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三月十八,徐霞客到达今日的大厂矿区。他在游记中写道:“银、锡二厂,在南丹州东南四十里,在金村西十五里,其南去那地州亦四十里。其地,曰新州,属南丹;曰高峰,属河池州,曰中坑,属那地、皆产银、锡。三地相间,仅一、二里,皆客省商贾所集。按志有高峰岩,即此高峰之厂,独属河池,而其地实错于南丹、那地之间。达州必由南丹境,想以矿穴所在, 故三分其地也,银、锡俱掘井取砂,如米粒,水淘火炼而后得之。银砂三十可得银二钱, 锡砂所得则易。又有灰罗厂,止产锡。在南丹东南三十又五里,即余昨所经。有孟英山,在南丹西五十里芒场相近,止产银。永乐中遣中使雷春开矿于此,今所出甚微,不及新州矣。 雷春至孟英时,河池所城是其所筑”。这是徐霞客对当时大厂矿厂分布与开采盛况的记录,新州、高峰等矿名沿用至今。崇祯十一年(1638年)农历三月二十七,徐霞客结束南丹考察进入贵州省。
考察组一行沿着徐霞客足迹,以南丹大厂为起点,实地考察调研了大厂镇太堡冲与芒场镇孟英山等明清采矿遗址、丹炉山、巴力-龙头山100号矿体以及车河选矿厂、铜坑矿业公司、高峰矿业公司、广西南方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冶炼厂等,收集到大量资料。并对结合南丹县丰富的古矿冶遗址、徐霞客游线标志地等资源,打造有色金属矿山开发保护工业旅游示范点,以及通过挖掘工业遗产的内在价值,利用工业遗产资源开发具有生产流程体验、历史人文与科普教育、特色产品推广等功能的工业旅游项目,打造具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工业旅游线路,实现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建立矿山遗址公园、博物馆等事宜与南丹县政府进行了磋商交流和探讨。
贺州平桂矿区位于著名的南岭巨型纬向成矿带西段,矿产资源类型多样,尤以锡、钨最丰。早在战国时期,贺县一带就已开始采洗砂锡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临贺县,以该地产锡最盛而称锡为贺。隋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贺州一带的锡产量一直处于全国主导地位,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贺州地区钨锡矿的开采为我国建国初期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考察组先后对新路砂锡矿、白面山砂锡矿、花山铀矿等采矿遗址以及珊瑚钨锡矿、路花温泉、贺州千亿元碳酸钙产业主矿区与工业园区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新时期贺州从曾经的“锡都”华丽转身成为中国重钙之都表示由衷感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考察组成员在出发前的培训课上已经对此次考察路线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跋山涉水亲临现场看到古老落后粗放与现代先进环保的矿业开发模式比对,以及地质队员找到中国第一块铀矿不屈不挠的“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均给考察组全体成员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灵魂震动。大家纷纷表示,此次野外考察深化了广西有色金属开采历史的认识,对新时期矿业开发转型升级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回去后,将进一步深化总志及普及本的修改工作,精益求精,充分展示广西矿业特色,争取使志书成为广西“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内矿产资源发展决策部署的重要参考资料,有力助推广西矿业经济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此次考察特别邀请广西民族博物馆陆秋燕博士参加野外调研,局综合研究与海洋地质处、广西地质调查院、广西华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属铜坑矿、高峰矿、广西二一五地质队有限公司,广西二O四地质队以及南丹县政府、广西南方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等相关人员参加了考察调研。(黎华 王学恒)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