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线哥”忙春运

2021年02月05日16:06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卢刚民检查毛线盒。李金泽摄
卢刚民检查毛线盒。李金泽摄

“毛线哥,搞毛线了。”2月1日上午,一台机车停摆在柳州机务段检修车间库内检修台位上。检修车间综合组的职工卢刚民,左手提着毛线架,右手拎着油桶走进车库,弓背行走钻进1米深的地沟里。工友李学娟看到他,笑着和他打招呼。

毛线、毛线架……人们似乎很难把这些物件和铁路部门联系起来。但在柳州机务段检修车间,综合组职工卢刚民每天都要和这些打交道。他说自己做的是一份“无法被人看到”的工作。

58岁的卢刚民被同事亲切地称为“毛线哥”,主要负责车轮的检修和养护,更换毛线盒是其中重要一环。据了解,火车跑得快,全靠有一个好“腿脚”,机车轮对在高速运转过程中,会产生高温,若不及时降温,轻者碾瓦,造成轮对与电机固死,使机车无法运行,重则造成燃轴故障引发行车事故。为避免事故的发生,利用毛线的虹吸作用,对轮对轴、报轴瓦进行润滑。“毛线架”的学名叫集油器,安装于火车头轮对的轴颈与抱轴瓦之间,通过弹簧张力使毛线块紧贴车轴圆周面,对连续转动的车轴起润滑和散热的作用。每台机车共有12个毛线盒,大约每隔半年需要更换一次。

卢刚民回忆起“学艺之路”,2009年调入柳州机务段,46岁时他才开始接触这个工种。他一进班组就主动学习这项脏苦累,且技术要求颇高的工作,短暂的时间练就了又好又快换毛线盒的手艺。班组大部分更换毛线盒的活都被他“承包”,成为“玩毛线”的行家。10多年来经他的手更换过上千个毛线盒,从未出现过质量问题。“我本是门外汉,因为热爱,逐渐掌握这门技术,我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

卢刚民要给机车右4轮换毛线。地沟里光线阴暗,气味浑浊。安全帽上的头灯光束照着,弯着身子小心翼翼地挪移脚步。特别到了下雨天,地沟特别滑,还有残留油剂,特别危险。他轻轻地拧开油堵,排空油槽里旧的润滑油,然后开盖拆卸,将旧毛线块连同支架从槽孔中掏出来。新的吸足专用润滑油的毛线块约重6斤,他左手抓起来,右手仔细捋流苏,确认顺滑后,缓慢地顺入槽孔,再安装支架。安装完成后,灌注新润滑油。注油过程中,卢刚民眼睛一动不动地盯住油位表,看到液面上升到规定刻度时喊停,又往孔槽内看了两眼,才放心地封上盖板。

地沟空间特别狭小,他都要弯着腰,始终保持着半屈腿、仰头抬手的姿势,油汁浸透了衣服,汗水混着油污爬过脸颊,他全然不顾……整个过程耗时30多分钟。每次干完活,脸都是黑的,全身都发出一股臭味。洗澡都要洗很久,味道才散开。女儿说:“爸爸,你每次回家怎么那么臭呢?”家人都嫌弃他太“臭”了。

“织毛线看似简单,却要求很高。在工作中,我们精益求精,对编织的长度、毛线浸油时间、存放毛线场所的清洁以及各项防护都有严格要求,防止一切外部杂质进入毛线中。”春运运输繁忙的时候,他经常和工友们一起织“毛线团”。机车毛线对机车的安全运用起着关键性作用。记得一次,一台DF8B型机车抱轴瓦碾瓦故障居高不下,卢刚民在检查过程中,他对班组的小李说:“我怀疑毛线问题为其中的一个因素,我到地沟下面去看看。”果然如他所说,因为当时所用的毛线长度较短,难以达到全面润滑的效果,向技术员提议后,将毛线长度加长,后来碾瓦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

他简单算了一下:前几年,以前换毛线的工作量每月基本50个左右,还没算临时“加塞急诊”的车头。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换2台车的毛线,一个毛线盒从拆到装需要30分钟,完成一台车需要360分钟。他和徒弟两人加班干,从车库出来都天色已暗。随着铁路快速发展,电力机车配属逐渐增多,新配属的新机型采用更先进的润滑方式,现在一个月的工作量只有10个左右。“年轻人不用像我们这样辛苦了。”他颇有感慨地说着。在他看来,干好毛线的活,守护好机车安全,是职责所在。(李竺林 李金泽)

(责编:王勇、黄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