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编织品 织出幸福“新生活”

——广西浦北传承编织技艺助农增收

2020年11月03日09:50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群众在龙门镇马兰村圩日上采购竹编制品。王振钊摄

菜篮、提篮、摇篮、筛子、簸箕……10月26日,在广西钦州市浦北县龙门镇马兰街上,各种竹编制品在集市上随处可见,往来商人、农户倒腾着各自手中的编织品。

每年农历九月九前后,马兰村竹编成圩已经成为一个传统。在圩日这天,当地以及周边镇村的能工巧匠会把自己的手工编织的成品拿到圩上出售。

当地圩日,群众在龙门镇马兰村上采购竹编制品。王振钊摄

“每年都来,生意还不错。”浦北县北通镇那新村的脱贫户陈常贤的儿子一早就赶了十几公里路,来到街上摆卖陈常贤手工制作的竹编成品。

80多岁的陈常贤仍是编织的一把好手。那双干了一辈子农活的双手,能在竹篮盖上用红色蔑条织成“福”字,甚至还可以在盖面上织上姓氏。这些包含着古老技艺的竹编一度能卖到300多元,靠着这些收入陈常贤一家有了重要的收入来源。

一名群众在挑选竹编产品。王振钊摄

浦北县是广西编织工艺品主产地之一,编织技艺被列入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浦北县荣获“广西编织之乡”称号,该县编织产品出口约占广西全区同类产品出口总额的20%至30%,是广西编织工艺品出口大县。

编织技艺不仅在一代代中传承,也助力了当地经济发展。

85后的李立自15岁起跟随父亲和爷爷学习藤编,从小从事编织工艺的编织、设计、创作,至今已有20多年的从业经验。自大学毕业后,李立一直与父亲从事藤编出口行业。从业20多年来,李立在传承传统藤编技艺的同时,根据自己的想法不断使用新的材料和新的编法,开发了藤编菜篮、灯罩等系列,为藤编技艺注入新鲜活力。

李立正在检查竹编产品。王振钊摄

“我们的编织产品以出口为主,内销为辅。”李立说,2019年,其合作社销售额超过200万元,吸收农户230多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20人,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

在时间的推移中,藤编业由最初的家庭作坊式发展成规模现代化企业。李立的父亲李传强9岁跟爷爷学艺,后来成立了广西浦北县富鹏工艺有限责任公司;姐姐李丹丹自大专毕业后,一直跟着父亲从事藤编出口行业,并于2016年创办了广西浦北县丹丹编织工艺专业合作社,创作了超200款新品藤编,其中衣篓和食物罩等系列远销国内外。

广西浦北县三名农妇在编织花篮。王振钊摄

活跃起来的编织业,也带动着当地的就业。“在家门口工作方便多了,每月大概有1500-1600的收入。”在浦北县丹丹工艺编织专业合作社上班的新塘排村庞向群说,在合作社上班既有活干,还方便家照顾孩子。

今年,浦北县引进了总投资4~5亿元,年产值5~6亿元的广西浦北智能休闲家居产业园(外资)项目,该产业园以浦北编织产业为基础,带动一批关联企业落户浦北。产业园还将配套发展约30个就业扶贫车间,解决2000人就业。

截至今年7月31日,浦北县现有编织企业、编织扶贫车间200多家,越来越多的人依靠编织技艺找到了谋生的渠道。(王功孝、王振钊)

(责编:王功孝、庞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