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不松劲,藤县依然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近年来,藤县严格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2020年5月,藤县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成功摘掉了贫困县的“穷帽子”,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
落实“四不摘”,脱贫不松劲
炎炎夏日,走进藤县和平镇新平村,只见连片的粉葛郁郁葱葱,焕发勃勃生机,长势喜人,站在粉葛田中,犹如站在希望的田野上。
“非常感谢黄书记帮我申请低保、以奖代补、稳岗补等,想不到我脱贫了还可以享受到这么多政策。”见到驻村第一书记黄达尚入户走访,梁颖全一边倒茶一边说,满脸的喜悦。
“2020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并不意味着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画上了句号,仍然不能松懈。”黄达尚说,脱贫摘帽后,他和另外两位驻村工作队员依旧吃住在村,努力落实各项帮扶政策,与群众共同解难题、谋发展、奔小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新起点。退出贫困县序列后,藤县坚持队伍不撤、任务不松,666名驻村干部依旧奋战在全县脱贫攻坚一线,与群众一起解难题、谋发展、奔小康,9425名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与3万多户10万多贫困人口继续“结穷亲”,做到队伍不撤、人员不散、力量不减,与贫困户共同描绘奔小康的美好蓝图。
藤县摘帽后,继续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坚持县、乡(镇)、村三级“一把手”抓脱贫攻坚,继续实行县处级领导联系挂钩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机制。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巩固脱贫成果精准防贫实施办法》,藤县制订了《2020年防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方案》,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对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进行每季度季末开展一次排查,在教育、医疗、住房、饮水、产业就业、其他等6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存在困难的,及时纳入防贫对象,并同时落实防贫措施。
与此同时,为做好自治区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工作,确保藤县2020年9月底前现行标准下剩余贫困人口具备脱贫条件,2020年10月底前完成贫困人口脱贫摘帽认定,2020年底前贫困村全部摘帽,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藤县印发了《藤县脱贫攻坚挂牌作战方案》,聚焦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确保思想不松、措施不松、力度不减,继续围绕基础设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落实“四个不摘”,不断健全和完善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进一步码实脱贫成果,确保稳定脱贫、防止返贫。
发展特色产业,续写增收文章
走在古龙镇,漫山遍野的八角树绿油油的,就是古龙人民在山上栽种的一棵棵“摇钱树”,犹如印钞机为群众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100多亩的八角林,自己忙不过来,只能请人来摘,从树上每摘下1斤八角,就有1块多钱人工费,而八角苗圃也经常聘请贫困户装杯育苗,除草,施肥等,为部分贫困户增加收入,与贫困户共享八角产业发展红利。”古龙镇合隆村致富带头人、八角种植大户莫艺说。
而在中国粉葛之乡——和平镇,走在和平镇新平村,经常能看到穿梭在田间地头上忙着管理一棵棵葱葱郁郁的粉葛。在和平镇新平村,贫困户何自志介绍,他家种植了5亩粉葛,一年可以获得3.2万元收入。
八角和粉葛是藤县最具特色的种植产业。目前,全县种植八角有40多万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超过4000多户发展种植八角;而全县常年种植粉葛3万亩,年产鲜葛约8万吨,其中带动了13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种植粉葛,八角和粉葛产业的种植和推广,促进了贫困户持续增收,同时巩固了脱贫成效。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发展是关键。藤县坚持把发展产业和带动就业作为持续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抓手,紧扣产业兴旺、产业富农,着力打造生态特色农业经济,突出粉葛、八角两大主导特色种植产业,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提质增效,持续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产业基础。
同时,为切实激发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鼓励贫困户通过发展扶贫产业持续、稳定提高家庭收入,夯实精准脱贫根基,促进县级“5+2”、村級“3+1°特色产业发展,今年藤县继续出台了《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藤县2020年度产业扶贫以奖代补项目实施方案和验收办法的通知》,在疫情期间发展产业的,提高产业奖补补助,激发贫困户主动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从而有效防止返贫、稳固脱贫的目标。
“如果没有这些小苗,我当初也脱不了贫,现在生活也不会越过越好”谈起八角产业带来的红利,藤县古龙镇古龙村贫困户甘瑜珏感慨万千。甘瑜珏就是靠小小的一棵棵八角苗率先摘掉“穷帽子”,并与村中致富能人合伙培育八角苗,成立合作社,同时聘请村中其他贫困户到合作社打零工,增加收入。
藤县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示范区)+农户”模式,让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就业务工、土地流转、自主发展产业等方式稳定增收,推进“一村一品”和示范区建设,目前全县现有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3个,县级示范区8个,乡级示范园35个,村级示范点186个。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力争产业全覆盖,让更多群众能增收、受益。
据统计,截至6月底,藤县贫困户申请以奖代补3万多户,已验收并获得产业奖补有2万多户,发放产业奖补资金6000多万元,产业奖补的落实,一方面促进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稳定了困难群众增收从而巩固了脱贫成果。
全力补齐短板,攻克最后堡垒
“去年硬化了第一段400多米后,心里就一直盼望接着硬化第二段,早日方便出行。今年听说项目下来了,遇到疫情和雨天,非常担心竣工的时间,这段路很让我们‘揪心’。现在接通了,我们可高兴啦,以后出行就方便多了!”看着建成的通村道路,大黎镇朝林村山顶组贫困户、组长覃羿华满脸高兴地说。
藤县大黎镇朝林村山顶组是位于该镇南面的一个小村庄,地势高,站在村旁可以俯瞰到周边十多个村子,是名副其实的“制高点”。出行难一直以来是阻碍朝林村山顶组发展的瓶颈,成为了村民发展的“绊脚石”。
为解决群众“出行难”“搬掉”阻碍群众发展的“绊脚石”,打通路网末梢,促进群众增收发展。今年藤县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投入,打通群众致富的小康路。截止7月份,今年藤县落实中央、自治区、市和县财政专项资金基础设施屯级道路项目130个,投入资金2624.21万元,修建62.979公里农村道路。修的是道路,暖的是民心。扶贫道路的修建,不仅让村民们摆脱了“出行难”的困境,更是畅通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毛细血管”,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藤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2016年至今,藤县共投入4.5亿多元,建设村屯道路共2700多条1300多公里,全县20户(含)以上村屯,全部实现通硬化路,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最后一公里问题,铺成了一条条“暖心路”、“致富路”。
补短板,强弱项,大黎镇朝林村山顶组扶贫道路的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山顶组群众千百年的“出行难”问题,“搬掉”了脱贫致富的“绊脚石”。“路通财通,相信今后全村人的生活会越过越好。”看着新铺的硬化路,覃羿华乐可可地说。
在奋力补基础设施短板和弱项的同时,藤县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按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不差一项”的原则进行地毯式排查,找准群众差什么,对症下药补什么,码实贫困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巩固脱贫成果,奋力书写群众满意的新时代脱贫答卷。
码实民生墙,致富有保障
近日,走进埌南镇莫埌村贫困户莫燕南家中,只见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客厅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电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莫燕南的爱人苏美群正准备外出劳作,她看到驻村第一书记到来,放下锄头和“客人”们聊了起来。
“甘书记,我家都脱贫了,想不到还能享受低保、医疗补贴、产业奖补等政策。”
“脱贫不脱政策,只要家庭还存在困难,符合政策一样是可以享受的,叫三个小孩安心读书就可以了。”驻村第一书记甘进斌鼓励道。据了解,莫燕南家5口人,家庭收入主要靠莫燕南在周边打零工以及苏美群在家务农,大女儿在上海读大学,两个儿子一个读高职另一个读中职,家庭经济比较困难,驻村工作队了解到莫燕南家庭情况后,在5月份低保入户调查,通过评议让他一家继续享受低保政策,码实了防止返贫保障墙。
脱掉“穷帽”后,很多贫困户担心失去扶贫政策保障,会造成后续发展乏力,甚至又回到脱贫以前的贫困日子。
对此,藤县严格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全县共有农村低保对象24262户82368人,既享受低保又是贫困户共有14312户52137人,做到应保尽保。建档立卡贫困户继续享受脱贫攻坚各项惠民政策,还采取切实措施码实民生墙,为群众脱贫致富加上“幸福法码”。
继续深入实施教育扶贫,着力落实精准资助政策、改善教育办学条件、完善特殊群体关爱体系,充分发挥教育扶贫“造血”功能,推动义教均衡均衡发展。全县没有一名适龄儿童因贫因病辍学,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截止7月,今年藤县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2134.3625万元,受助44080人,春季“雨露计划”共发放4766人,发放资金667.98万元。
持续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全县农村居民参保率98.43%,建档立卡贫困户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享受参保费用财政补贴政策,实现“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服务,266个行政村建有标准化村卫生室262个(其中4个为乡镇卫生院所在地),配备838名乡村医生,继续推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9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实现了应签尽签。除此之外,还不断改善城乡村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配齐医务人员,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持续用好危房改造政策,对全县群众住房进行再排查,特别是强化对建档立卡群众住房安全排查力度,一旦发现住房存在安全隐患,立即整改。今年自治区下达藤县危房任务351户,目前已全部竣工入住,危房改造的有力推进,进一步码实了全县农户家庭的住房安全保障。
除此之外,藤县还依托大数据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排查,建立防止返贫致贫预警机制,强化监测管理,实现“月报月评议”,压实帮扶责任,夯实帮扶作风,健全巩固脱贫成效机制,确保及时精准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动态帮扶。(刘明洋 陈凤锦 黄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