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灿新在小区扶贫车间指导工人操作。李钟礼摄
近年来,在容县扶贫安置小区有一位搬迁脱贫致富典型代表——该小区物业委员会副主任兼妇联主席邓灿新,她是如何从搬迁贫困户成长为搬迁小区的致富引路人?
人生逆境,坚强面对
“感谢党委政府,感谢帮扶干部,有他们才使我走过人生的这道坎。”邓灿新说。邓灿新是容县容州镇三和村行仁队人,一家4口,丈夫身体不好,常年在家务农,收入微薄,家庭开支基本是靠她外出打工维持,家庭十分困难。
2015年底,邓灿新一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年,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突感不适,经医院检查确诊为重度地中海贫血,需要输血、长期服药。为了给孩子治病,照顾孩子,邓灿新放弃了远赴广东打工的计划,一边就近找零工做,一边兼顾家庭,千方百计做苦工赚钱,向亲朋好友借钱筹款,欠债累计15多万元,这对一个困难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就在邓灿新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她家的帮扶联系人甘广耀向她宣传了易地搬迁的优惠政策和医保报销的流程,为她指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当时,孩子的医疗费大部分能够报销了,我的心一下子轻松很多。”在帮扶联系人的鼓励下,邓灿新没有被困难吓倒,重拾信心,坚强面对人生的逆境。
喜迁新居,重整旗鼓
在容县安置中心干部和帮扶联系人的帮助和鼓励下,2017年11月,邓灿新一家搬进了容县扶贫安置小区,从此,告别了瓦房,开启了新生活。
首先是孩子教育问题,邓灿新的两个孩子都能够就近入学,接送非常方便。现在,邓灿新的女儿读高中,儿子读初中,国家给予各项优惠补贴,每年可以获得4000多元教育补贴。
为了解决生活来源问题,邓灿新重拾老家的传统产业。她借助林地、田地,全力发展3亩苗木和1亩玉桂1亩水稻,每周安顿好子女上学后,夫妻俩就一头扎进老家林地,每天起早摸黑,把心思全放在了“小产业”上。
在帮扶联系人的建议下,夫妻俩通过参加种植专业培训、自找书籍充电、上网查阅资料等渠道,找到了种植、培育苗木的窍门。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苗木、玉桂、水稻等产业总收入近9000元,加上教育补贴、低保金等各项政策补贴共计1万多元。2017年,邓灿新一家终于摘掉了“贫困帽”,顺利脱贫。
由于邓灿新的儿子患有地中海贫血,要长期服药,平均每个月药费支出将近1000块钱,在2018年底,容县安置中心帮她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协助易地搬迁小区的物业工作,每月有800元的收入。
默默奉献,引领致富
“大家不要急,排好队,抓紧时间登记培训。”邓灿新一边引领前来参加就业培训登记的贫困户,一边热情指导贫困户填写培训表格。她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6月13日举办新一届的就业培训班工作。即使脱贫了,也没有停止奋斗,因为工作积极肯干,服务周到,邓灿新得到了广大贫困户业主的肯定,2019年被推荐为搬迁安置小区的物业委员会副主任兼妇联主席,做起了小区业主致富的引路人。
邓灿新登记贫困户就业培训名单。李钟礼摄
为了拓展小区就业渠道,真正让贫困户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邓灿新牵头引进小区扶贫车间鸿艺印饰品有限公司,直接吸纳就业人数40多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全年安置公益性岗位14人,从事小区清洁卫生、治安等工作;组织7期培训班,内容包括微型企业培训、中式面点制作培训、茶艺培训、育婴培训等,200多人通过培训后异地重新就业,月工资达3000多元,为贫困户年创收720万元。
此外,邓灿新还主动与容县开发区企业、县内其他扶贫车间对接,推荐169位小区贫困户就近就业。由于许多业主是开电车上班,在小区充电又成了大伙的难题,于是她又积极与有关部门对接,申请争取到了7万多元,为小区安装数十个充电装置,解决了大伙充电难题。
截至2020年6月,小区累计搬迁242户1000人,实际入住242户1000人,实际入住率100%。已脱贫240户995人,脱贫率99.5%。(李钟礼、朱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