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战士担使命 扎根苗乡助脱贫

——记西林县那佐苗族乡那讪村第一书记杨再见“战疫战贫”侧记

2020年03月17日16:46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杨再见一行为李会英老人办理户口。黄燕群摄
杨再见一行为李会英老人办理户口。黄燕群摄

杨再见是右江民族医学院的一名医生,2018年3月,他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号召,主动请缨到西林县最偏远的那佐苗族乡那讪村担任第一书记。经过两年的努力,他带领那讪村58户237人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将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18.77%降低至1.66%。

那讪村属于深度贫困村,全村共辖8个屯330户1412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2户825人。那讪村地处偏远,交通落后,群众大部分依靠外出务工和发展产业为主要收入。驻村期间,杨再见走家串户,访贫问苦,倾听百姓心声,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杨再见依托党建阵地强化宣传引导,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他注重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通过宣讲党的方针和扶贫政策、入户宣传自强不息脱贫致富典型事例、邀请县内外产业技术专家进村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一对一”实地指导等多种方式,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提高群众收入。

架起 “结对产销”桥梁,鼓起贫困群众钱袋子

那讪村位于距离百色市三百多公里的大山深处,是一个壮、苗、瑶少数民族杂居的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众多,却拥有沙糖桔、山茶油、黄牛肉、土鸡等丰富的土特产资源。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滞后,导致各种优质的土特产品销路不畅,甚至滞销,对群众发展产业的自信心造成巨大打击。杨再见深入实地调研,找准“穷根”,对症下药,利用后援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巨大消费扶贫潜能,架起贫困村和后援单位之间稳固的“结对产销”桥梁,将群众自家种养的特色农产品打造成大城市、大单位职工的后备“米袋子、菜篮子、肉铺子”,一举破解“产业销售老大难”的困局,激发了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2019年,杨再见和工作队员李华带领那讪村两委班子、贫困群众7次到右江民族医学院和其附属医院第一书记爱心超市,销售那讪村的沙糖桔、土鸡、蜂蜜、山茶油、黄牛肉等农特产品,销售额达12万元,盈利达1.7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带来3500元的收入,为那讪村早日脱贫奔康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同时,成功解决了群众农产品滞销顽疾,打消了发展种养产业的后顾之忧,带领群众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快捷脱贫致富之路。

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助推脱贫攻坚

2019年7月10日,杨再见像往常一样入户那讪村满月坡屯开展“五级书记遍访贫困户” 活动。当他走访到脱贫户王谕儒家时,一个佝偻着身躯的老奶奶吸引了他的注意。经过了解,老奶奶名叫做李会英,是苗族,79岁,仅有一代身份证,身份证地址为云南省广南县南屏区安王乡豹子湾村。1989年,李会英随同丈夫、儿子到那讪村满月坡屯造林,期间其丈夫病故,儿子返回云南省广南县南屏区安王乡豹子湾村生活。李会英则与王谕儒的爷爷罗夭组合成一家人继续在那讪村生活。2009年罗夭病故后,她跟随王谕儒家共同生活至今。因为李会英老人无二代身份证,无法在那讪村落户,造成未能享受养老保险、低保等国家扶贫政策待遇,生活很困难。李会英远离广南家乡30年,时间久远,早已与儿子失去了联系。她对远在他乡的儿子甚是思念,因年近八十,且残疾多病,行动不便,无法长途跋涉回家乡探望儿子,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与儿子见上一面。杨再见了解之后,很同情李会英老人,一个“送亲”的念头在脑海里闪烁。

杨再见回到村部,马上召开会议,商议送老人李会英回故乡事宜,顺便帮她办理二代身份证。8月20日,杨再见与包村工作队长、村支书带领驻村工作队员、帮扶人组成了“送亲”工作组,亲自护送老人赶赴云南省广南县南屏镇安王村豹子湾屯。当天中午,一行人驱车到达云南省广南县南屏镇派出所,说明来意后,在当地派出所的协调下,又赶往云南省广南县南屏镇安王村豹子湾屯。一路上,李会英默默的注视着窗外,双眼噙满了泪水,历经7个小时,终于到达目的地。当老人踏上阔别三十年的故土,见到30年不曾谋面的儿子时,她压抑已久的感情彻底释放,一把拉过儿子相拥抱头大哭,母子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互诉衷情,声泪俱下,场面非常感人,附近闻声赶来的乡亲们无不感动不已。当天,在杨再见一行的协调下,李会英老人也成功办理了落户手续。

“非常感谢杨书记,在杨书记的帮助下,我也享受到养老保险、低保等国家扶贫政策了。”李会英激动地说。

舍小家,为大家,谱写了扶贫路上的感人故事

驻村前,杨再见是一个“三甲”医院的白衣战士,是一名共产党员,为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号召,他主动请缨,投身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脱贫攻坚主战场。到西林县那佐苗族乡那讪村后,他脱下医生的白大褂,穿上第一书记“蓝马甲”,从救死扶伤的病房到脱贫攻坚的战场,杨再见成功从“医生”到“村干部”的角色转变。工作中,他时刻牢记“医者仁心、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初心,舍小家,为大家,用真情谱写了一幕扶贫路上的感人故事。

2018年5月30日中午,那讪村天空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杨再见正在村部召开扶贫部署会议。百色的家人突然来电称:父亲晕倒在厕所,正在运往医院抢救的路上。他心急如焚,简短的把会议交给村支书主持后,便开着摩托车往那劳镇赶班车回百色。

一路上,他顶着倾盆大雨,全身湿透,裤子全是摩托车卷上来的泥浆,鞋子在路上被大水冲掉。他只想早点赶回百色看望重病的父亲,无暇顾及恶劣的暴雨天气,打着赤脚继续加大油门赶路。在风雨交加的路上光脚开车一个多小时,终于赶到那劳镇。当他把摩托车放置好,班车来了,在一群乘客怪异的眼神中赤脚挤进了班车,赶回百色。

在车上,一路颠簸近五个小时,杨再见终于回到百色汽车站,才穿上妻子送来的鞋子,直接赶去医院照顾重病的父亲。经过治疗,父亲有所好转出院,但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右侧肢体偏瘫,部分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照顾日常生活起居。召开家庭会议经商议后,家里的两个兄弟为让杨再见能安心在村开展扶贫工作,决定在他完成扶贫任务归队前,由家里的两兄弟轮流照顾父亲。

今年驻村任期将满,杨再见原本已和父亲、兄弟商量好,等收队后把父亲接回家照顾,以尽养育之恩。今年3月份,新一轮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员选派工作通知下来,要求原有驻村工作队不轮换、保持稳定。杨再见第一时间考虑的还是村里的扶贫工作,服从组织安排继续留任那讪村第一书记,他动员兄弟继续照顾父亲。

“我是一个儿子,但更是一名共产党员,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脱贫攻坚关键阶段,我应该担当起这个责任。”杨再见说。舍小家、为大家,他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作为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战“疫”第一线,用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春节期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那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杨再见主动放弃休假,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始终冲锋在战“疫”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杨再见驻村前是医院感染管理科的医生,在防控传染病传播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深知:疫情防控成败的关键在于早发现病人和接触者,早治疗,早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染人群。杨再见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带领党员群众合力抗击疫情。

疫情期间,杨再见和村两委班子、扶贫工作队制订疫情防控方案,组建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务队,在村口设置流动监测党员先锋岗、道路疫情防控检测点,对过往车辆及人员逐一登记检查,在村内筑起联防联控严密防线。同时,利用移动音响播放录音、发放宣传单等方式积极宣传和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合理引导丧事简办、婚事延办,减少人员流动和取消群众聚集,推行戴口罩、讲卫生等防护措施,构建人人参与的群防群控格局。

在狠抓防控疫情不松懈的同时,杨再见带队深入各屯开展复工复产宣传活动,为群众提供免费包车乘车到厂的机会,帮助群众早日外出务工就业。同时,鼓励不外出务工的群众积极开展复耕复产,全力保障春耕生产,做到“防疫、生产”两不误。

“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杨再见带领团队依然坚守在那讪村战“疫”岗位上,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疫情不灭,我们不退,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黄燕群 王勇)

(责编:王勇、庞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