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全力推进脱贫攻坚饮水安全战役 让群众喝上幸福水

2020年01月22日09:58  来源:广西日报
 

B 集中攻坚 聚焦重点区域

在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弄山村,贫困户兰美仁狭小的厨房里,一台壁挂式净水器格外显眼。“现在饮用的水很清澈、干净,喝得很放心。”说起现在饮用水的水质,兰美仁露出欣慰的笑容。

东山乡是红色革命老区,又是瑶族同胞聚居地。从徒步挑水到凿石蓄水,从修建地头水柜到普及家庭水柜,东山人祖祖辈辈“看天喝水”。而一山之隔便是岩滩库区,村民们只能望水长叹。

为根治东山千年缺水难题,该县经过反复调研,多番论证,大胆借鉴“南水北调”工程的经验,将红水河水“引”上东山。

2019年9月,总投资6829.44万元的东山乡供水工程正式动工,将从根本上解决东山乡和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镇1个乡政府6所学校94个自然屯1.6万人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巴马水利局副局长韦朝仁说,东山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施工难度大,提水扬程达525米,最高落差740多米,同类工程施工难度全国罕见,建材都要提前拆分,再肩挑、背扛、马驮运进工地。

除此以外,施工用水平时要从10公里远的东山乡政府拉水。到了枯水期,还要到更远的大化北景镇拉水,一立方米水花费50元。

“施工75%的用水都是用车拉上工地,每天拉水就要出动3台车拉6次,车跑两趟天就黑了。”项目副经理朱孝克说,为确保工程进度,施工单位采取交叉施工,高峰期出动12台挖掘机、300多人日夜奋战。

3个月的苦战,5座泵站、74座调节水池、1个水厂终于顺利建成。2019年12月28日,东山乡举行隆重的通水仪式,清凌凌的红水河水经过消毒后“流上”陡峭的东山,无论是从保障水量、水质,还是群众取水方便的角度来说,这项工程都实现了让大石山区群众用水与城市用水别无二致。

据了解,大石山区是广西饮水保障程度最低的地区,解决贫困人口饮水问题任务占全区的97%,为脱贫攻坚战中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艰中之艰,是“硬仗中的硬仗”。

自2018年11月以来,广西持续推进大石山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大会战。自治区水利厅督导组定期对任务最重的都安、大化等县(自治县)进行现场蹲点指导,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想方设法加快建设进度。

截至2019年11月,广西大石山区6市30县(市、区)共完成大会战项目总投资22.12亿元,解决大石山区116.9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占大会战目标任务的123.2%;其中贫困人口39.04万人,占目标任务的106.1%,圆满完成大会战建设任务。

C 多措并举 不断提质升级

走访贫困山区的村村屯屯,各地关于饮水的梦想和奋斗,构成了最特别的景致。

车行至隆安县都结乡,从蜿蜒的山腰公路望去,重山复岭的山坳中,三三两两的圆形钢板蓄水池,错落有致,“镶”在山坳。

“这种钢板蓄水池,我们称为‘水坦克’,是由高质量的波纹镀锌钢板组成,配合防老化的内胆做防渗,使用期可长达50年。”蓄水池生产厂家负责人陈庚文介绍,一个50立方米的蓄水池,5人一天可以完成安装,终结了传统浆砌石和钢混蓄水池建设工期长、劳动力密集、运输不便、建设后土地不可复耕等难点,是解决偏远山区饮水安全的利器。

都结乡属大石山区乡镇,水资源十贫匮乏,当地群众主要靠储备山泉和收集雨水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每年旱季吃水成了难题。

近几年来,县水利部门为乡里建起了包括水池、净化消毒设施、管道铺设等“一条龙”的饮水设施。该乡有3个跨区域集中供水工程,在建设过程中,70%的蓄水池采用了“水坦克”。

目前都结乡水池建设任务已完成,自来水管已安装入户,原先用水困难的1.59万山区群众彻底告别“用水难”。

从解决饮水困难,到实现饮水安全,再到推进饮水净化,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不断上台阶,目标步步高。

在这场农村饮水工程“接力”建设中,广西水利部门作为牵头部门,以非常决心、非常智慧、非常手段,千方百计推动项目建设,工作多点开花、亮点纷呈。

大化采用村组承包、统一定制标准化模板的方式建设水柜,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建设,大大提高工效和质量,同时,给贫困户劳动力提供在家门口的就业机会;田阳县开展集中供水工程净水设施改造和消毒设备配套、水源保护建设,对供水水池等分散式供水工程增加盖板、配套净化设施等提质增效改造,提高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巴马饮水安全项目强化清单式、多元化管理;都安成立了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所,加强工程建后运行管理的指导……

如今,清洁干净的自来水已流进千家万户,翻山挑水以及喝苦咸水、污染水成为“过去式”。随着自来水的普及,农家纷纷用上了洗衣机、热水器。广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实现了从“解民之渴”到“促民康健”质的飞跃。(记者周映 通讯员黄建义 文/图)

(责编:庞冠华、周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