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社會法制

流動聽証潤山鄉 司法為民暖人心

——廣西東蘭縣檢察院創新打造“拔哥”流動檢察聽証工作模式紀實

2025年10月31日16:06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巍巍拉甲山,潺潺九曲河。地處桂西北山區的河池市東蘭縣,曾是右江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一場以司法為民為宗旨的檢察實踐正在這片熱土上生動展開。

面對山區群眾“辦事遠、訴累重”的現實困境,東蘭縣檢察院立足革命老區實際,以革命先輩韋拔群革命品質為內核,傾心打造“拔哥”流動檢察聽証品牌,將聽証會場從機關大院搬至田間地頭、村屯碼頭,以流動聽証的形式傳遞司法溫度,讓事更清、理更明、法更透,打造法護正義、理明是非、親潤民心的檢察為民新模式。

開展未成年人聽証會現場。黃楊森攝

開展未成年人聽証會現場。黃楊森攝

走出機關,司法服務“沉下去”

“以前開聽証會,群眾要往縣城跑,路遠耗時不說,有些老人聽不懂普通話,還會覺得‘法律離自己很遠’。”東蘭縣檢察院檢察官坦言。

為打破這種“距離感”,東蘭縣檢察院創新建立“1個中心會場+14個鄉鎮流動點+N個臨時現場”的聽証網絡,根據案件類型靈活選擇聽証場地——涉未成年人案件設在學校,生態案件選在受損現場,民生糾紛開在村委會。同時配備“普通話+壯語”雙語模式,讓少數民族群眾聽得懂、能參與。

針對未成年人犯罪預防難、矯治難問題,東蘭縣檢察院始終勇挑重擔,依托該聽証品牌,以專業與溫情並重的方式,助力迷途少年重歸正軌。

在辦理韓某某盜竊案時,檢察官將不公開聽証會設在其就讀學校,凝聚家校力量共同制定幫教方案。會上,聽証員認為,韓某某系在校學生,案發后主動歸還涉案財物,且自願認罪認罰並取得諒解,鑒於其犯罪情節輕微,一致同意對其作附條件不起訴決定。聽証會結束后,檢察官持續跟蹤幫教,鼓勵其放下包袱、重拾信心,韓某某重返校園,最終考入大學,重回人生正軌。

近年來,東蘭縣檢察院通過“聽証+觀護”機制,聽証前走訪學校、家庭,聽証中邀請教師、社工等加入評議團,聽証后制定“一對一”幫教計劃,促成11人重返校園、10人實現就業,通過品牌助力司法擔當,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撐起一片溫暖晴空。

聚焦民生,矛盾化解“實起來”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東蘭縣檢察院深入踐行司法為民理念,堅持“應聽証盡聽証”原則,使聽証工作始終緊扣群眾關切,精准發力。

東蘭縣檢察院聚焦被害困難家庭,充分發揮“拔哥”流動檢察聽証品牌的“橋梁紐帶”作用,搭建多方協作平台,形成“司法救助+社會救助”工作新格局,實現跨部門深度合作,提升救助實效。同時,以流動聽証為契機,在聽証結束后組織干警深入村屯,開展司法救助政策講解、走訪調查和釋法說理等工作。三年來,已聯合民政、婦聯、殘聯等部門,為117名困難群眾發放司法救助金102萬元,4件案件入選全區司法救助典型案例。

面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糾紛,東蘭縣檢察院扎實推進“檢護民生”專項行動落實落地,依托“拔哥”流動檢察聽証品牌綜合履職。在辦理班某某等5人聚眾擾亂交通秩序案過程中,通過檢察長帶頭包案下訪、召開“拔哥”流動聽証等方式,推動民企矛盾實質性化解,為被征地群眾追回3571萬元養老保險補貼款。該案入選2024年全區檢察機關“檢護民生”典型案例、全區檢察機關優秀化解社會矛盾刑事案件。

檢察官對相關企業復墾復綠進行回訪。韋金納攝

檢察官對相關企業復墾復綠進行回訪。韋金納攝

守護生態,綠水青山“顯底色”

紅水河蜿蜒流淌,滋養著東蘭的青山綠水。為守護這片生態屏障,東蘭縣檢察院將流動聽証與生態保護深度融合。

在辦理賓某等4人涉嫌非法佔用農用地案時,檢察官將聽証會搬到案發現場。面對209.5畝被破壞的林地,涉案人員深受震撼,認真反省錯誤並承諾積極配合修復生態。聽証員綜合考慮賓某等4人自首、認罪認罰、積極修復等情節,一致同意作相對不起訴處理。

會后,東蘭縣檢察院以此案作為推動類案治理的重要抓手,從個案辦理延伸出去,以檢察建議形式督促轄區開展非法佔用農用地排查整治,並逐步探索形成“建—點—聽—治—回”閉環工作模式,即組建專業隊伍、靶向聚焦重點、聽証解決個案、延伸治理類案、回訪保持成效。三年來,推動全縣復綠500余畝,督促繳納植被恢復費1000萬余元,構建起“辦理一案、治理一片、長效保持”的良性法治生態循環。

檢察官和嫌疑人在當地村民在生態受損現場放生魚苗。韋金納攝

檢察官和嫌疑人在當地村民在生態受損現場放生魚苗。韋金納攝

潤物無聲,法治種子“播下去”

九月初,紅水河畔的龍庄碼頭,一場關於非法捕撈水產品案的聽証會正在進行。

“撈幾條下酒菜,看似小事,實則是破壞生態鏈。”檢察官用當地方言釋法說理,聽証員圍繞生態修復、悔罪態度等展開評議,最終同意對羅某某作相對不起訴處理。

“以后我不犯,也要勸鄰裡一起護河。”羅某某的承諾,伴著紅水河的潺潺水聲,傳入每個旁聽村民的心底。

而在另一起譚某某等人涉嫌破壞生產經營罪案件中,這種“聽証+普法”的模式進一步鞏固了治理成效,實現“三個效果”有機統一。該案聽証會在村委會現場召開並促成和解后,東蘭縣檢察院檢察官隨即來到因土地糾紛引發的破壞生產經營案件的村屯,開展普法活動。檢察官向村民發放《農村常見法律問題手冊》等普法資料,以該案為切入點,就宅基地、林地邊界等焦點問題,依據《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詳細講解合法解決路徑,引導村民依法維權。同時,針對網絡維權等內容,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講解網絡文明規范,提議推選“法律明白人”擔任微信群“法治管理員”,將村民微信群打造成法治宣傳平台,筑牢線上線下法治防線。

這樣的場景,在東蘭縣已成常態。自2022年6月創建以來,“拔哥”流動檢察聽証品牌實現全縣14個鄉鎮全覆蓋,累計召開案件聽証會102件次,化解87起矛盾糾紛,每一起案件都成為一次“以案釋法”的法治宣傳,生動彰顯了“楓橋經驗”在革命老區的本土化生命力,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法治新名片。

“當年韋拔群走村入戶辦農講所,把道理講到百姓心坎上。今天我們也要把法治聲音傳遍千山萬水。”東蘭縣檢察院檢察長秦義永表示,將持續深化“流動聽証+”模式,傳承紅色基因,擦亮品牌底色,讓公平正義的種子在這片紅色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韋金納 周瑜)

(責編:陳燕、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