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場裝上“智慧眼” 糞污有了“身份証”
平桂區“1234工作法”破解養殖污染難題

9月15日,在廣西賀州市平桂區羊頭鎮木家村的養殖區上空,一架無人機正緩緩盤旋,其搭載的高清攝像頭逐一掃描著每個角落。突然,系統發出警報:黃定深養殖場出現疑似污水外溢痕跡。指揮中心立即調度附近網格員前往核查——從發現到處置,整個過程不到兩小時。這是平桂區畜禽養殖污染智慧監管的日常一幕。
近年來,隨著畜禽養殖規模持續擴大,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投訴頻發、治理棘手、監管資源緊張,成為眾多地區面臨的共同難題。平桂區通過創新實施“1234”工作法,實現了從“被動整改”到“主動治理”的轉變,為畜禽養殖綠色轉型探索出一條新路徑。
技術人員操作無人機對養殖區進行巡查。
一條主線:高位推動,全區一盤棋
平桂區將畜禽養殖污染治理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工作。區委、區政府召開多次專題會議,出台多項工作方案,構建“區級統籌、鄉鎮主責、部門協同”的責任體系。今年以來,全區開展專項排查3次,整改問題63個,19家違規養殖場被列入“黑名單”,實施6個月停業整頓,合作養殖公司被暫停放苗15天。
兩項創新:網格到底、交叉互查
平桂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志偉介紹,以往依靠人海戰術排查污染,如今依托“網格+科技”手段。全區建立“區-鎮-村-屯”四級網格體系,組建3個專項小組,聯合多部門開展拉網式排查。尤其首創的“交叉互查”機制,讓不同的養殖企業互相檢查合作養戶,技術骨干與政府干部共同參與其中,既發現了問題,也交流了經驗。
今年以來,該區累計派出排查人員3000余人次,對629家養殖場進行全面摸排整治,實現“不漏一場、不遺一戶”。
無人機巡查的養殖區。
無人機巡查的養殖區。
三個必須:AI監控、車輛定位、菌劑使用
科技賦能是平桂治理模式的突出亮點。全區推行“三個必須”:一是規模養殖場必須接入“養殖AI+”平台,在關鍵區域安裝防水防腐蝕AI攝像頭,實現豬隻盤點、液位監測、人員入侵預警和操作規范識別等功能,目前已接入250家養殖場。二是糞污運輸車輛必須安裝GPS和壓力傳感器,30輛車全部接入在線平台,實時監控軌跡和載重變化,防止中途偷排。三是養殖場必須使用發酵菌劑,從飼料投放到糞污處理,全程推廣微生物技術,降低異味,提升資源化利用水平。
四個一批:分類施策,杜絕“一刀切”
平桂區將養殖場分為“提升、整改、關停、查處”四類,實施差異化治理。“提升一批”,推動144家養殖場採用“好氧發酵床+微生物”技術,161家採用“固液分離+厭氧發酵”模式,153家新建鋼筋混凝土發酵池,全區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2%。“整改一批”,為200余家養殖場制定“一場一方案”,2025年下發整改通知書63份,全部完成整改。“關停一批”,建立“紅黃綠”三級監管制度,470家綠級企業減少檢查頻次,140家黃級限期整改,19家紅級停業整頓。“查處一批”,今年以來移交污染線索17條,查處案件28起,處罰60余萬元,形成有力震懾。
“創新實施‘1234’工作法后,養殖污染治理成效顯著,投訴少了,環境好了,農民也滿意了。”李志偉表示。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平桂區養殖污染投訴量同比下降67%,規模養殖場治污設施配套率達100%。
在羊頭鎮,238家規模養殖場全部完成糞污處理設施升級改造,21家被列入“黑名單”,實現“曝光一批,警示一批”的震懾效果。該鎮還推出“四方核驗”機制,隻有環保達標的養殖場才能進苗,從源頭上控制污染。
“治理養殖污染不是要‘一刀切’關停,而是要推動產業綠色轉型。”下一步,平桂區將採取“長效機制+全民共治”模式,繼續加強技術指導與監管,推動糞污資源化利用,依托“四級網格”和“交叉互查”機制,構建長效監管體系,持續優化“1234”工作法,為同類地區養殖污染治理提供可復制的經驗。(陶勝平 劉歡鵬)
來源:平桂區委宣傳部 平桂區農業農村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