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要聞

金山銀山石縫來 黨建賦能產業興

——靖西南坡鄉以紅色引擎驅動邊疆群眾共富紀實

2025年09月11日16:20 | 來源:人民網-廣西頻道
小字號

巍巍喀斯特,石山如海。地處中越邊境的靖西市南坡鄉,石漠化面積一度超過85%,耕地稀缺、生存艱難。然而,正是在這片曾被認定為“不宜生存”的嶙峋之地,通過國門黨校的理論星火傳播,以紅色基地黨性教育為內核的精神洗禮,以振興發展為目標的生動實踐正在深入推進。

“石縫裡能栽桑,荒山上能養魚,咱南坡人靠的就是這股‘自強不息、石縫求生’的勁頭!”一位老黨員的一番話,不僅是“南坡精神”的寫照,更是邊疆黨建與振興實踐深度融合的鏗鏘回音。

國門黨校:“三式課堂”扎根石縫

南坡鄉創新構建國門黨校“三式課堂”,“1+3”黨性教育矩陣,打破傳統黨性教育“上下一般粗、左右一個樣”的困局,實現理論教育與實踐礪能的雙向貫通。“理論淬魂”聚焦政策本土化解讀,市委黨校量身定制《邊疆治理現代化十講》等課程,把宏大敘事轉化為貼近鄉情的鮮活案例﹔“實踐礪能”依托25名老黨員與技術員組成的“紅色講師團”,深入烈士碑前、桑園地裡開展現場教學﹔“田間接地氣”則借助12個產業實訓基地,讓學員在智能養蠶、節水灌溉等實操中提升技能。

這種“課堂講授+現場體驗+實操訓練”的三維教學模式,已淬煉出開啟振興的“石縫金匙”。不僅貫通了黨性教育的“最后一公裡”,更成為群眾增收的“能量補給站”。兩年來,60余場培訓覆蓋黨員群眾超2000人次,國門黨校真正成為石縫中長出的“紅色學堂”。蠶農趙麗梅在移動課堂學會智能溫控技術,增收突破3萬元,從傳統農民轉型為“數字農人”。

紅色基因:星火燎原喚醒內力

在南坡鄉弄棟革命根據地遺址的岩壁上,彈痕依舊清晰。“先輩們在槍林彈雨中墾荒,我們豈能在春風裡躺平?”鄉黨委書記黃雨舟在岩洞中講授沉浸式黨課時發問。

近年來,南坡鄉深入挖掘“紅色富礦”,構建“瞻仰—緬懷—學習”三位一體教育鏈:修復烈士紀念碑、復原斗爭場景、邀請烈士后代講述故事,每年組織新老黨員在豐碑前重溫入黨誓詞。歷史與現實的對話,喚醒了黨員群眾內心深處的情感認同與行動自覺。青年黨員覃正勇在聽完“找水敢死隊”的事跡后毅然返鄉,帶領村民發展桑蠶產業,“摸著彈痕,我懂了什麼叫‘石縫求生’”。近三年來,像他這樣選擇返鄉創業的青年黨員有12人,帶動新建產業基地8個,荒地利用率提升40%。紅色基因已從歷史記憶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內生動力。

實踐熔爐:石縫煉就真功夫

“鄉村振興不是喊出來的,是石頭縫裡刨出來的。”在南坡鄉黨性教育體驗路線中,學員需完成“護一口民生泉、墾一塊石縫田、養一灣高山魚”的實踐任務。陡坡墾荒、桑林套種、冷泉養魚……黨員們在滿手血泡中體悟“石縫求生”的真諦。

實踐路線背后,是南坡人與石漠化抗爭的生存智慧。底定村黨員帶領群眾首創“石縫套種”法,在桑園中套種大豆,既固土保水又實現增收﹔高山冷泉養魚項目巧妙利用岩隙蓄水,成功產出靖西黑鯉。兩年來,300余名學員通過實操掌握生態種養技能,技術推廣覆蓋率超70%,涌現出黃振京等一批“土專家”,其“一田雙收”模式使畝產收益翻倍。實踐熔爐不僅錘煉了黨員的實干能力,更使“自強不息”的精神深植血脈。

矩陣賦能:黨建鏈點石成金

南坡鄉以“1+3”黨性矩陣為紐帶,推動黨建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創新“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四輪驅動模式,實現組織建設與產業拓展同頻共振。智能小蠶共育中心負責人李玉錦通過手機遠程調控溫濕度,年產優質蠶種突破3000張,帶動9個鄉鎮協同發展,年收益達55萬元。

在黨建賦能下,4.02萬畝桑園織就“綠色綢緞”,高端生絲遠銷東盟﹔千畝稻漁共生田中躍出“黑色黃金”,靖西黑鯉單價達普通魚的3倍﹔8000畝油茶林結出“金果子”,深加工產值預計破千萬。全鄉人均收入從2020年的8000元躍升至2024年的1.8萬元,石漠化治理率達90%,“空心村”重新煥發生機。黨建鏈如金線串珠,將分散資源整合為振興合力,真正實現了“石山變金山”。

俯瞰南坡,桑海涌波、藍星點點,智能蠶房與蒼翠石山交相輝映。新一代南坡人既傳承著岩壁上“自強不息”的堅韌,也開創著智能手機操控生產的未來。這束從喀斯特山深處迸發的光芒,照亮邊疆鄉村振興之路。(何彪、王會練、趙丹、高青蘭)

(責編:周雨樂、許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