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廣西頻道>>人民日報看廣西

梁素梅的“戲癮”人生

李維俊
2025年07月31日09: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2025年7月31日第20版截圖

圖為梁素梅(左)正在演出傳統粵劇劇目《繡襦記》。梁素梅供圖

“你知道嗎?我第一次壓腿,痛得實在喘不過氣來,眼淚唰唰往下流。”62歲的梁素梅,今年剛剛成為粵劇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若從15歲步入梨園算起,她已經在這個舞台耕耘了40多年。

廣西南寧市民族文化藝術基地的名家工作室,滿牆的獎狀和照片記錄下梁素梅的藝術人生。她指了指一張黑白照片——圓圓的臉蛋,梳著發髻、穿著戲服,一雙水靈靈的大眼睛炯炯有神。“這是我第一次演《打金枝》的定妝照!”梁素梅感慨,“我這個從百色農村走出來的壯族姑娘,做夢也想不到會走上粵劇舞台。”

梁素梅的父親是裁縫,母親是農民,兄弟姐妹六人,家庭清貧。“我12歲考上百色師范學校,由於父親突然病倒,家裡實在供不起我讀書了。”梁素梅回憶著有些迷茫的青少年時代,“我的父母那時都將近60歲了,我得自謀出路。”

轉折來源於一場“陪考”。“當年,哥哥要去考百色地區粵劇團,我跟著看熱鬧。誰知考官反而看上我了——個子高,長得有靈氣,在一群人裡挺顯眼。考官讓我唱歌、比畫幾個動作,我毫不怯場。”就這樣,梁素梅被推上了粵劇舞台。

粵劇團的3個月試用期,梁素梅開局艱難。“15歲半,骨頭早就硬了,練功太痛苦了。”她苦笑,“壓腿壓到哭,下腰下到想逃跑,走台步像走鋼絲,還有吊嗓、學唱腔。嗓子啞了,也要接著喊。”

學的第一出戲是《打金枝》。那時候,她發音不標准,粵語夾壯話,連基本的台詞都念不准。背劇本全靠自創注音記讀音,唱腔也只能死背簡譜。好在遇到良師,幫著她逐字糾正發音、逐個動作練身段、逐段戲調整表情。

“一開始想咬咬牙,撐過這3個月就好了。”這股狠勁兒讓她迅速冒頭,她開啟戲曲人生的第一場演出,便擔綱主演,得到了觀眾連連叫好。“他們說,百色地區粵劇團后繼有人!”她笑著模仿觀眾語氣,眼裡滿是自豪。

此后,她一年排演一兩出大戲,很快成了百色地區粵劇團的“台柱子”。直到1992年,她決心去更大的舞台看看。

“剛來南寧市粵劇團時,我沒名氣,實力也和一線演員有差距,啥也演不了,只能跑龍套。”她笑說。出道即主演的梁素梅,在南寧卻跑了一整年龍套。“白天唱曲藝,晚上演小折子戲。這一年唱功進步特別快,演不了大戲,我就逼著自己背十幾二十首曲子,每天換著唱。”也正是這一年,一些老戲迷開始認出她,說“南寧來了個不錯的花旦”。機會也逐漸找上門,她重新有大戲可演。又過了兩年,梁素梅成為南寧市粵劇團名副其實的“女一號”。

梅花香自苦寒來。真正的考驗發生在1996年5月。赴玉林演出途中,她遭遇嚴重車禍,腰椎粉碎性骨折,醫生說有可能站不起來。從臥床到重新走路,她隻花了3個月。又過了兩個月,她腰上裹著厚厚的護具,復出演出,並在當年11月代表南寧市粵劇團參加第五屆中國戲劇節,獲得個人優秀表演獎。她說:“觀眾知道我是車禍后復出的,都震驚了。”

2001年,第七屆中國戲劇節在廣西舉辦,梁素梅在原創劇目《紫金錘》中,一人分飾夫人、縣令、巡按三個角色。之后,憑借此劇,梁素梅一舉獲得第十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她說:“這個戲,演的是功夫。幾秒鐘內變換身份,變嗓音、變眼神、變走姿,全靠基本功。”

這兩年,已經退休的梁素梅也沒閑著,帶團裡的年輕演員進校園、下鄉村,將戲曲帶到更多人身邊。2016年,南寧市戲劇院招了45個學生,最后堅持下來的隻剩30個。“太苦了,一天練功、吊嗓子,能留下來的,我都特珍惜。”梁素梅的眼裡滿是愛惜。

學生們喊梁素梅“梅姐”,而梅姐最常對他們說:“年輕人得去打動年輕人。”以前她演戲,希望觀眾記住自己,現在演戲,是希望他們記住學生們。“藝術是長青的,戲曲演員永遠年輕!”這是梁素梅堅持傳承的信念。

我問她:還想演戲嗎?梁素梅笑著瞇起眼睛,抿了一口茶:“‘戲癮’這東西,真的戒不掉。”

《人民日報》(2025年7月31日第20版)

(責編:陳露露、李敏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